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4年第4期工作简报
目    录
1、葛剑雄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2、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武汉召开
 
3、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4、我院成功举办“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现状与未来”学术沙龙
 
5、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顺利完成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授课任务
 
6、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做客“河山论坛”
 
7、王子今教授做客“河山论坛”谈秦汉的海洋意识与海域控制
 
8、第8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9、我院举办“‘灾害’与‘历史’研究的前沿与问题”为主题的青年学术沙龙
 
10、潘威工作简报
 
11、肖爱玲工作简报
 
12、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顺利完成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授课任务
 
13、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出席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仪式暨“广东历史地理学的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在暨南大学作学术讲座
 
14、2014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年会暨主题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15、刘景纯工作简报
 
16、史红帅工作简报
 
17、李大海工作简报
 
 
 
 
 
 
 
1葛剑雄教授受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2014年10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应我院邀请在我校长安校区文澜楼一层会议厅作了题为“我国边疆问题的由来与目前形势”的学术报告。我校副校长萧正洪,校长助理党怀兴,社科处处长马瑞映,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张萍、王社教,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杜海斌及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萧正洪主持。
 
萧正洪首先代表学校对葛剑雄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国当前边疆面临的形势和知识分子对边疆问题的研究及贡献,他希望通过此次报告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我国的边疆问题。
 
葛剑雄教授对我校建校7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他简要回顾了自己与陕师大结缘的过程,尤其对我校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授业解惑的大家魅力记忆深刻,他对我校改革开放以来在校园和学术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示肯定和赞赏。葛剑雄教授从外蒙、东北、西藏、新疆、南海等多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疆域划定的历史变迁与目前形势。他说,“中国版图的形状在民国时期一直被喻为一片海棠叶,直到今天台湾教科书上都保留着这样的写法,而改变中国领土范围的最大变迁,就是外蒙古的独立。”他以此为起点,为在场师生讲述了中俄在中国东北部关于黑瞎子岛、阿巴该图、唐努乌梁海等地的历史争端和现状,并由此引出中朝、中越在边境划分时的历史背景和目前形势。葛剑雄针对当下炙手可热的南海问题,尤其是钓鱼岛问题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并指出和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讲座结束后,葛剑雄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他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否用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学术研究不是做总结,而是要提出新的思想,并能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
 
2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武汉召开
 
2014年10月10日至12日,我院副院长张萍赴武汉,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历史学前沿论坛。会议主题为“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提交会议论文“官方贸易主导下的清代西北地区市场体系的形成”,并作大会发言。
 
清代是中国疆域稳固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伴随西北地区行政建制的逐步完善,交通体系也形成系统。除由京师通西北“皋兰官路”,明代长城沿线南北军事通道也得到扩充,东沿至京师,西展至肃州酒泉军站。由于西北地区交通道路的开辟,与东南省区的贸易往来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清前期在官方贸易主导之下,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以西安、泾阳、三原为全国性东西商贸货品的加工与转运中心,以兰州为二级货物分销地点,形成西北地区大宗货物,诸如茶叶、布匹、海岱杂货、西北毛皮、药材的东输西运中心;而在西宁、哈密、肃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地形成三级批发市场,西北与东南地区大宗商品的贸易体系形成。乾隆以后,伴随官方贸易逐渐减弱,商人力量的加强,这种市场体系更加稳固。直到近代,开埠通商、铁路运行以及西方商行的介入才逐渐改变这种贸易格局。
 
3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10月24日至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召开。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的36位青年历史地理学者受邀参加本届论坛,他们分别来自我校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研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2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分别由我校副校长、西北研究院院长萧正洪教授和西北研究院退休教授朱士光先生致辞,西北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张萍教授出席。开幕式由西北研究院李大海博士主持。本届论坛共有36场主题报告,分两组进行,最后进行了圆桌讨论。与会青年教师分别就历史地理学的科学与人文性、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与空间分析、历史地理学所面临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挑战、历史地理学的例外论与模式化以及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相互融合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地讨论。
 
 “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是目前我校主办的国内历史地理学领域全部由青年学者参加的最高层次的学术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论坛的发起,旨在纪念我校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史念海教授,激励和推动青年一代学者发扬和传承先生留下来的宝贵治学精神和学术事业,同时进一步彰显我校西北研究院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平台作用。
 
4、我院成功举办“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现状与未来”学术沙龙
 
 
 
2014年10月24日晚7点至10点半,我院在崇鋈楼闻道堂举办“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现状与未来”主题沙龙。本次沙龙是“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讨论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争取对未来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能性产生认识。
 
本次沙龙吸引了近百名参与者,由我院潘威博士主持。我院副院长张萍教授和王社教教授亲临会场,参与交流。此外,校内部分历史文化学院和旅游与环境学院的青年教师也参加了本次沙龙。首先,由张萍教授为本期沙龙致辞,并就举办原因、个人对GIS的认识以及陕师大西北研究院GIS实验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次沙龙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河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8位青年历史地理工作者进行主题发言,主题发言分别就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格网化数据制作、清代职官数据库设计、CHGIS系统的最新成果、GIS手段在历史地理学中目前的应用程度和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介绍,这些主题发言涉及到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建设、GIS与历史地理研究的融合程度、历史地理数据特征等多个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主题发言结束后,会场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其议题围绕历史地理数据生产和加工、历史地理实验室建设目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平衡历史学-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等问题,参加本次论坛的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李宗信博士还介绍了台湾地区GIS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经验。本次沙龙中,与会者基本都认同GIS会在未来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加工方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进行实质性的跨学科协作则是实现历史地理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5、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顺利完成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授课任务
 
2014年10月22日至24日,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专题第一期培训班开班,来自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干部共39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本专题由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李令福研究员、王社教研究员、周宏伟教授、刘景纯教授、张力仁副研究员、史红帅副研究员共同承担,于2014年7月策划上报,在经过学校和陕西省委组织部两轮评审后,顺利成为陕西省委主办的陕西省干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培训项目选学专题。本专题的培训对象是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学员充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美丽陕西建设的关系,了解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过程和保存现状,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社区功能提升的国内外技术和经验,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在美丽陕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其对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美丽陕西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田园都市与美丽乡村、古都长安环境建设与启示、历史城镇建设及其经验、传统聚落的环境观及其价值、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
 
6、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做客“河山论坛”
 
11月24日,在本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二层闻道堂举行了“河山论坛”,邀请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作了题为“北大藏秦道路里程简册与陈涉故里阳城以及闾左身份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西北研究院承办,张萍教授主持。
 
辛德勇教授为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历史地理学、古文献学、中国地理学史等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丰硕,文献学的造诣颇深,史学功底更是让人望其项背。他将不同学科融合,写出一部部传奇的的学术著作。
 
在这场报告中,辛老师对于陈涉的故里“阳城”究竟位于何方做出了详细的考证。辛老师指出了历代以来对于阳城的地理位置有四种解释,一为登封阳城、二为商水阳城、三为方城阳城,四是宿县阳城,这其中以谭其骧先生认为方城阳城说影响最为广大。辛老师认为谭先生的阳城其实并非阳城县,而是阳县城。而按照现有的史料分析来看,登封阳城的地理位置则更为合理。
 
陈涉在发往渔阳时身份为闾左,关于“闾左”一词究竟如何解释,目前学界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王子今老师认为闾左一词通“里佐”,卢乔雨则认为闾左为亡命之徒。辛老师则结合陈涉的故里、大泽乡、渔阳这几个地理位置以及历代史籍中关于闾左一词的用法,从而赞同了闾左为亡命之徒一说。
 
辛老师幽默风趣,逻辑严密,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信手捏来,将繁琐复杂的考证置于一场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报告之后也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使大家获益匪浅。
 
 
 
7、王子今教授做客“河山论坛”谈秦汉的海洋意识与海域控制
 
11月25日晚7时,由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河山论坛”在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子今教授作了题为“秦汉帝国执政集团的海洋意识与沿海区域控制” 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教授主持,本校与外校师生共百余人聆听了本次报告。
 
王子今教授现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其学术研究始于秦汉交通史,后围绕秦汉朝代扩展至社会文化史、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研究与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研究兴趣横跨传统行政史、历史地理与文化史,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凭借学科交叉开展历史研究的眼光。
 
在报告中,王子今教授以秦汉帝国执政集团为主体,通过考证相关名词、梳理秦汉海疆区域的行政沿革、剖析秦汉帝国拓展沿海疆域的政治文化意义等,阐释了秦汉帝国海洋意识、对海域控制的强弱变化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为了清楚说明这个问题,王子今教授从六个方面来讨论,即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秦始皇“东巡海上”与汉武帝“行幸东海”;削藩:“削之会稽”与“夺之东海;“苍海”“珠崖”得失;并海道与滨海文化带;以及东海郡武库。最后,他还特别谈到秦汉帝国的海洋意识对于帝王在国都长安兴建海洋模型的关系。王子今教授对秦汉帝国海洋意识、沿海疆域控制问题的关注引起在场师生的兴趣,同学们在问答环节踊跃提问,台上台下有精彩的互动交流。
 
王子今教授的报告主题虽以秦汉为时间框架,却从海洋意识、海域控制的问题入手,与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升温的海疆、海权问题有所联系。他为我们现代的政治问题寻找古代源头,亦有借鉴意义。侯甬坚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提到一个启发,即依据史料来讨论问题。而对于历史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正确地分析史料与把握古今联系的课题上保持平衡,是应当思考的问题。
 
8、第8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为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共庆母校70周年华诞,引领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在学院各级领导积极支持下西北研究院研究生会举办了“2014年研究生文化节”之研究生学术分论坛暨第8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
 
本次论坛于12月1日上午9:00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敏行厅召开,来自我院的王庚硕士、赵阳阳博士、徐雪强博士分别作了题为《陕北“顺惠王”庙祀问题新考》、《论明代陕北红山互市的开设时间及其几个问题》、《唐长安城新开门新论》的精彩报告,来自我院的李大海讲师、张萍教授、史红帅副教授分别做了深刻的点评,报告人和点评老师的发言引起了现场各位师生的积极共鸣,论坛期间师生激烈讨论,体现了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次论坛,也使在座各位同学们了解到不少写文章的方法和报告的知识,特别是研一同学会后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准备在下届举办之时积极参加,为本学院学术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9、我院举办“‘灾害’与‘历史’研究的前沿与问题”为主题的青年学术沙龙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激发学术兴趣、加强跨学科交流,在张萍副院长的安排下,我院于2014年12月4日下午在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举办了“‘灾害’与‘历史’研究的前沿与问题”为主题的青年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张莉副研究员主持,我院王社教研究员、卜风贤教授、崔建新副研究员、高升荣博士、李大海博士、潘威博士、张青瑶博士、杜娟博士、特邀嘉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化成副教授、特邀嘉宾西北大学西北史地研究所的席会东副教授和张健博士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综观本次沙龙,主要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角度出发,讨论“灾害”(disaster)与“历史”(history)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历史的场景出发,更好地研究“灾害史”?如何从“灾害”的角度出发,更好地理解“历史”?等问题。整个沙龙围绕“灾害史研究的前沿问题”、“1930年前后关中的灾害与历史”、“灾害与社会变动”、“灾害史视野中的‘医学社会史’”、“国外典型研究介绍”、“灾害研究中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等几个学术话题展开讨论与争鸣。现场讨论热烈,与会者的发言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国际的学术研究视野:既有对历史环境的深入理解,又有对灾害气候事件形成机理的深入探讨;既有对中国灾害史研究现状的独到分析,又有对外国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的关怀和清醒认识。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沙龙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本次学术沙龙申请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的专项资助。
 
10、潘威工作简报
 
2014年9月1-15日,受国家973课题“近2000年暖期机制形成与适应性研究”资助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就“历史时期气候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进行短期访学。
 
2014年9月赴成都参加历史地理学年会,提交论文“1766年以来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变化的时空格局”并做报告。
 
2014年10月底,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论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提交论文“清前中期东河额定河银制度的建立与崩溃”。
 
2014年10月24日,在陕西师大崇鋈楼举办“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现状与未来”沙龙并担任主持人。
 
2014年9月26日,邀请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河野正博士在我院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举行了题为《重新考虑 “共同体论争”:以1950年代的河北农村为例——兼及日本汉学研究现状的介绍》的学术报告。
 
11、肖爱玲工作简报
 
2014年7月29日至8月10日,西北研究院肖爱玲副研究员与聂顺新助理研究员带领赵阳阳博士、高小强博士以及张婷婷等在校研究生一行8人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年都乎乡郭麻日村、保安镇城外村、隆务镇吴屯下庄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以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镇、街子镇孟达山村、清水乡大庄村8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搜集所考察村镇的相关资料、做调查问卷以及对村镇的现实状况进行拍照。此次调查活动是周宏伟教授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一部分。调查组在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帮助下,获取了此次调查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料,可以说收获颇丰。但由于时间关系,调查者尚不能以土著的身份,深入体验当地生活,还只能以一个“调查者”,或者“旅游者”的身份,尤其在藏族村镇还必须依靠向导、翻译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力。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通过对古寨堡、古民居的考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文化特色有了初步了解,对各个村镇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学校、管理机构等基础服务设施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也有了初步认识。调查组在十来天的考察中无时无刻不被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熏陶和感染,这将有利于正确认识和了解上述传统村镇的历史功能和特色,为研究如何提升村镇社区功能提供了基本素材。
 
10月1-8日,准备完成西安市民政局对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评估的各项材料。通过对学会工作章程、工作内容、性质的梳理,结合当前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积极准备争取本学会能够获得高等级评估结果,搭建本学会为当地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等的良好平台。
 
10月12-16日,赴宁夏平原对青铜峡以北黄河两岸地理环境进行考察,考察过程对古城址及相关景物的考察加深了对本区域历史时期城市的兴废变迁及其环境史指标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0月24-29日,参加“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年会”,会议提交的“隋唐长安城城门活动”一文荣获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郑州)年会中青年论文二等奖。会议期间参观考察了郑州商城、郑韩古城遗址,会后陪同朱士光先生随郑州市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郑州市周边黄土成因、仰韶文化遗址、京襄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察。
 
11月24-26日,参加“长安学与古代都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的论文是“唐大明宫光顺门解读”,丰富和提高了本人对长安学的认识,对本人而言则提高了对学术报告活动的认识,它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
 
12月13日,参加艾冲教授主办的“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会前与学生一起准备了“秦汉直道研究进展”的文章,在准备文章和报告过程中取得的最大收获是如何引导研究生进入研究领域方面的,希望以后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和提高。
 
12月20日,筹备召开“2014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暨专题学术报告会”,会议上产生了新一届学会领导及理事会成员,组织六名专家教授进行了学术报告,会后(29日)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渭桥遗址进行了考察。
 
12月22-24日,参观考察了陕西洛南县鞑子梁古村落文化遗存,鞑子梁古村落位于洛南县石坡镇李河村,距县城35公里,几近本县中心地带。鞑子梁古村落是三层结构,不仅有石房、石墙、石鸡舍、石猪圈、石磨盘、石碾子等各种石材构筑的建筑景观,还有用石片筑造的石寨门、储水池、石坎梯田、石头碉堡等,这里是石片的世界。院落结构为院坝式、合院式等形式。考察之后的研讨会上,为地方政府提出了保护鞑子梁古村落文化的注意事项和具体建议。
 
12月26日下午,在陕西文化大厦参加了曲江文化集团组织的《陕西西安小史编年手册丛书》的讨论会,与会者就丛书及各分册的名称、体例、内容、受众、核心价值等展开热烈讨论,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
 
12、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顺利完成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授课任务
 
2014年10月22日至24日、11月26日至28日,由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专题第一、第二期培训班顺利开班,来自陕西省直机关和各市、县的领导干部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本专题由我院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李令福研究员、王社教研究员、周宏伟教授、刘景纯教授、张力仁副研究员、史红帅副研究员共同承担,于2014年7月策划上报,在经过学校和陕西省委组织部两轮评审后,顺利成为陕西省委主办的陕西省干部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培训项目选学专题。本专题的培训对象是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学员充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美丽陕西建设的关系,了解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过程和保存现状,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社区功能提升的国内外技术和经验,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在美丽陕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其对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美丽陕西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开设的课程有田园都市与美丽乡村、古都长安环境建设与启示、历史城镇建设及其经验、传统聚落的环境观及其价值、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
 
13、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出席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仪式暨“广东历史地理学的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在暨南大学作学术讲座
 
2014年11月8日,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仪式暨“广东历史地理学的协同发展”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我院副院长王社教研究员应邀出席。在此之前,2014年11月7日下午,王社教研究员在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作了题为“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和研究主旨的转换”讲座,并就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和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
 
14、2014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年会暨主题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2014年12月20日(周六)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夏苑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2014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年会暨主题学术报告会”,主要议程有二项:一是学会换届工作;二是专题学术报告,会后组织部分学会会员参观考察了渭桥遗址。
 
学会自1987年2月成立以来,至本次会议换届之前先后成立了五届理事会,史念海先生、朱士光先生相继担任学会会长。经第五届理事会讨论推荐由萧正洪教授担任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并推荐侯甬坚、吕卓民、徐卫民、张萍、王社教、肖爱玲、潘明娟担任学会副会长,聘请朱士光、李健超、郑育林、刘克成、姚管兴为学会顾问,肖爱玲兼任学会秘书长,史红帅担任学会副秘书长。学会经过28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为核心的团体会员单位,会员人数已超过50人。
 
近年来,学会会员在各自研究领域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学术论著,积极参加了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的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对西安市城市规划与建设、文物遗址保护、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诸如汉昆明池建设规划、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明城墙保护、西安水环境与渭河治理、秦岭保护与开发、西咸新区建设等问题,均作出了具体贡献,切实推动了西安古都、长安学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新一届理事会将继续发挥学会的学术纽带作用,联络西安地区相关单位和相关学科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人员,推动大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协作,努力使学会的学术研究活动为西安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次会议有六场主题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丝绸之路、西安市大遗址保护、古都研究及都城考古发掘进展等内容,有李健超教授的《<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部分遗址识读》,吕卓民教授的《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址》、郑育林教授的《西安市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报告》、侯甬坚教授的《西汉初期长安都城人口的增长方式》、刘瑞副研究员的《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新收获》、李令福研究员的《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原因与影响》。
 
15、刘景纯工作简报
 
2014.9.19——2014.9.23于成都参加中国历史地理学年会暨西部边疆安全研讨会国际会议,作为召集人之一,主持第一小组——“历史地理学的继承与创新”——第一阶段小组报告和讨论,并作《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变革——史念海先生的主要思想和实践》的报告;代表第一小组于大会闭幕式上作总结报告。
 
2014年11月6日,太原流域历史地理研讨会,已提交论文摘要,但因突发疾病而未能成行。
 
16、史红帅工作简报
 
2014年10月22—24日、11月26—28日,两次为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自主选学班讲授“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中的“古都长安环境建设与启示”讲座。
 
在2014年11月19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西安城墙》专辑中接受访谈,记者据以撰成《从长安到西安:古城墙复兴史》。
 
在2014年11月20、21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西安城墙》纪录片中接受访谈。
 
2014年12月29日,参加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年会,并就立项项目《明清民国西安城墙维修保护史研究》进展情况做工作报告。
 
17、李大海工作简报
 
10月17日,李大海邀请日本元史、水利史青年学者大谷大学井黑忍博士、九州大学船田善之博士访问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并分别以“金蒙元时代华北的水利与农业”和“从《东仙洞记》来看察合台之活动及其封地──蒙古帝国初期的太原社会”为题,为全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12月6日,李大海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年度“世界史青年学者论坛”,以“元代陕西行省察罕脑儿城今地考”为题,做了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