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4年第2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一书于2014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聂顺新参加2014年“佛教与东亚宗教文化”国际研修班及其附设的青年学者论坛,获优秀论文奖
3、聂顺新在西安参加“石刻史料与佛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所见唐开元时期的国行香制度》
4、聂顺新《气候、商品化与种植技术:宋代荔枝种植范围扩展研究》一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14年第4期
5、聂顺新参加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双年学术年会,即“历史地理学的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论文《佛教官寺与唐代的边州治理》一文
6、聂顺新参加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考释》一文
7、史红帅著《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出版
8、张萍研究员主持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喜获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9、潘威《1644-1911 年中国华东与华南沿海台风入境频率》一文发表于《地理研究》2014年第11期
10、潘威《清代前期黄河额征河银空间特征初探—以乾隆五十七年的山东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4期
11、肖爱玲《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12、肖爱玲《古都遗址保护现状分析及建议——以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古都研究》2014年第1辑
13、刘景纯著《明代九边史地研究》,2014年8月出版,全书40万字
14、侯甬坚《神山·奇山·英雄山——西岳华山历史文化蕴义的全程叩问》一文发表
15、李大海《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三拓榆城”为中心》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一书于2014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史红帅所著《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一书已于2014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5.7万字。
该书作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结项成果,是作者在长期研究西安历史地理、城市史和中西交流史的过程中,广泛搜集、整理大量英文、日文、德文等西文文献,结合中文史料,首次系统复原、探讨了近代西方人(含日本人)视野中的西安自然环境、城墙与城区、人口与民族、乡村、交通、商贸、文教、宗教和历史胜迹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多角度展现、评述了近代中西交流大背景下西方人耳闻目睹的西安城乡面貌及其所思、所想、所感,从以往甚少为人关注的西方人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古都西安城乡社会在近代的转型与变革,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近代西安城乡景观及其变迁提供了崭新途径。
 
2、聂顺新参加2014年“佛教与东亚宗教文化”国际研修班及其附设的青年学者论坛,获优秀论文奖
2014年7月14日至20日,聂顺新参加2014年“佛教与东亚宗教文化”国际研修班及其附设的青年学者论坛,获优秀论文奖。该研修班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研究班、复旦大学佛学研究班、清华大学哲学系与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研修班邀请到哈佛大学罗柏松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时雄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主讲,并邀请方广錩、陆扬、圣凯法师等国内著名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在论坛阶段,聂顺新提交并报告《唐玄宗御容铜像广布天下寺观考辨》一文,获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
 
3、聂顺新在西安参加“石刻史料与佛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所见唐开元时期的国行香制度》
2014年7月21至23日,聂顺新在西安参加“石刻史料与佛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所见唐开元时期的国行香制度》。此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邀请到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学者参会,会议就石刻史料与佛教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会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碑林博物馆以及大唐西市博物馆。
 
4、聂顺新《气候、商品化与种植技术:宋代荔枝种植范围扩展研究》一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14年第4期
2014年8月28日,聂顺新《气候、商品化与种植技术:宋代荔枝种植范围扩展研究》一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14年第4期,第22-29页。该文认为:两宋时期的荔枝种植范围较之唐代有较为明显的扩大。中世纪温暖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降低荔枝树安全越冬的成本和风险,满足种植荔枝所追求的利润回报,提供了宋代荔枝种植范围扩大的环境基础。宋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水平刺激了当时荔枝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这三个因素最终合力促成了宋代荔枝种植范围的扩大。
 
5、聂顺新参加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双年学术年会,提交并报告论文《佛教官寺与唐代的边州治理》一文
2014年9月19至23日,聂顺新参加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双年学术年会,即“历史地理学的的继承与创新暨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历代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并报告论文《佛教官寺与唐代的边州治理》一文。该文认为:唐代佛教官寺的设立以“边州”为限,边州之外的羁縻府州则未见设立官寺的痕迹。卢藏用所撰《景星寺碑铭》表明,容州景星官寺的设立曾因时任都督忙于式遏周边少数民族而推迟,这种情况可能存在边州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边州主要设立于少数民族地区),容州景星官寺在设立后被先后改额为大云寺和龙兴寺的情况同样在边州中应非个例。除各种特殊功能之外,如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所示,边疆民族地区的佛教官寺还承担着教化周边少数民族(使其脱离少数民族原始巫术鬼神信仰)的功能。
 
6、聂顺新参加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考释》一文
2014年10月23至26日,聂顺新参加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提交并报告《正定广惠寺玉石佛座铭文考释》一文。该文对正定广惠寺华塔中两尊唐代玉石佛像的最初供奉地点、同华等八十一州的国忌行香制度始于何时、铭文中的国忌日排序及其多所遗漏的原因、铭文所涉恒州地方官的履历、以及贞元十一年将西侧佛像移至食堂供养的原因及其与今广惠寺华塔的始建时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7、史红帅著《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出版
史红帅博士新著《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近日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5.7万字,附图8幅,附表47张。该书由暨南大学吴宏岐教授作序。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结项成果、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资助出版成果,《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一书是史红帅博士在长期研究西安历史地理、城市史和中西交流史的过程中,广泛搜集、整理了大量英文、日文、德文等西文文献,结合中文史料撰写而成。
该书首次系统复原、探讨了近代西方人(含日本人)视野中的西安自然环境、城墙与城区、人口与民族、乡村、交通、商贸、文教、宗教和历史胜迹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多角度展现、评述了近代中西交流大背景下西方人耳闻目睹的西安城乡面貌及其所思、所想、所感,从以往甚少为人关注的西方人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古都西安城乡社会在近代的转型与变革,为客观认识近代西安城乡景观及其变迁提供了崭新途径。
据悉,该书的姊妹篇《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一书作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结项成果,也将于2015年出版。这两本书的问世有助于推动近代西安城市史、中西交流史的研究。
 
8、张萍研究员主持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喜获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第二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公告。由我院张萍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申报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功立项,实现了我院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是古代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中国古代的丝绸沿此商路源源输出中亚、欧洲,故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二十世纪初,伴随中亚考古与敦煌、吐鲁番文书、文物的发现,进一步带动了“丝绸之路”考古、艺术与文化的研究。由于“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陆上交通系统,所涉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兼东西方贸易、科技、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并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紧紧联在一起,因此,推动了东西方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与融合,对彼此的社会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各方关注。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并得到中亚各国的支持。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中国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本项目主要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利用历史地理专业优势,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套集空间信息数据与分析系统的地理信息平台。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是3S技术,同时利用其他相关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结合传统的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针对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民族、经济、交通、文化等要素进行空间定位,重点针对汉、唐、明、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发展和逐渐衰落,结合相应的历史文献资料、考古信息及遥感影像数据等资料,利用GIS技术,构建2000年丝绸之路沿线时空数据库。运用网络技术及WebGIS技术,建立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重构2000年历史跨度的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环境,模拟其变迁过程。针对古丝绸之路沿线人文发展等要素,对影响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为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社会变迁过程提供一个基础的、可视化的网络综合历史地理信息平台。
 
在学术研究上实现三大目标,第一,学术思想理论方面,以“大数据”的理念统领全局,在数据库完成以后,能够实现多学科、多角度实施学术研究的功能,提升GIS在历史研究当中的作用,为历史学发展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持,丰富GIS研究理论的应用范畴。第二,在学科建设发展上,引进GIS技术,使之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推进历史地理学向前发展。第三,在资料文献利用上,除大量利用以上考古、文献资料外,还会增加一些地图以及遥感影像资料,且强调这些资料的综合性和空间的利用。将历史文献与近代地图、遥感影像资料进行空间叠加,并将文献资料进行空间落实与经纬度定位,让历史资料变成活的、有生命力的记录。文献在地域上的动态表达是本课题资料利用的一大特色,也是预期将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9、潘威《1644-1911 年中国华东与华南沿海台风入境频率》一文发表于《地理研究》2014年第11期
2014年11月,潘威《1644-1911 年中国华东与华南沿海台风入境频率》一文发表于《地理研究》2014年第11期,第2195-2204页。该文认为:利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东与华南沿海的多种历史文献,通过对“颶”、“颱”含义的考察与风雨潮现象记录特征的辨析,以及非台风事件的排除,建立了1644-1911 年入境华东与华南沿海的逐年台风频率序列。研究时段内共有967 次台风入境(年均3.62 次),17 世纪后半期、19 世纪与20 世纪之交这两个时期是台风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ENSO现象与沿海台风活动的频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全球/半球尺度的冷暖转换在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早期曾经伴随了入境中国沿海台风次数的增加,在过去300 年中是增长速率最快的一个时期,但在17 世纪和18 世纪之交时出现的快速升温现象却伴随着沿海台风数量的下降。因此,半球/全球尺度的快速升温现象与中国华东—华南沿海遭受台风数量之间可能不存在线性关系。
10潘威《清代前期黄河额征河银空间特征初探—以乾隆五十七年的山东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4期
2014年10月,潘威《清代前期黄河额征河银空间特征初探—以乾隆五十七年的山东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4期,第5-12页。该文利用清代的河工钱粮档案记录,复原了乾隆晚期山东额征河银在各州县的征收额度、与地丁银比例等要素,并通过GIS技术呈现其空间面貌。对山东额征河银的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清政府在山东的42个州县和4个卫所施行额征河银,但额度分配没有统一标准,少数州县承担了额征河银任务的一半以上;河银认缴的主要州县分布在黄运之间的夹角地带,极易遭到旱涝灾害影响,导致地丁银征收出现困难,进而造成额征河银拖欠现象的风险增高。这一布局特征成为定额河银制度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
11、肖爱玲《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肖爱玲《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历史文本研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全文34.6万字,书中60幅图片,32份表格。
该书旨在对隋唐长安城及其遗址保护问题进行研究。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强盛时期的都城,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园林规划、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记载了那个时期的科学和艺术水平,其对中国隋唐之后都城及日本、朝鲜等都城建设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鉴于其突出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隋唐长安城又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纳入了2007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的丝路申遗工作。然基于都城遗址保存及研究现状,隋唐长安城遗址中仅有9个重要遗址点列入当前保护工作。那么,如何在保护大遗址物质环境的同时,维护其社会功能以延续文化脉络和精神传统,是本书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与阶段成果。(2)隋唐长安城基本信息研究。与其他隋唐长安城不同的是从城市整体角度展开,避开研究相对丰富的宫城研究,增加了对皇城、外郭城居民住宅以及城市结点(城门)的研究及各种活动。(4)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现状、遗址区城中村的调查以及都城遗址文化旅游敏感性的研究。(5)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评估标准对隋唐长安城进行系统评估。(6)提出了关于陕西省古都遗址保护的几点具体建议。
12、肖爱玲《古都遗址保护现状分析及建议——以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古都研究》2014年第1辑
2013年10月,肖爱玲《古都遗址保护现状分析及建议——以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为例》一文发表于《中国古都研究》2014年第1辑。该文在系统分析隋唐长安城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发展特征基础上,结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展和唐代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实例,提出了重视古都城市空间遗产保护、加强古都学基础理论研究、建设中国古都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敏感性培育等具体建议,最终完善中国古都遗址保护体系。
13刘景纯著《明代九边史地研究》,2014年8月出版,全书40万字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全书包括正文13章和两篇论文附录和两个表格附录等内容。第一至七章,以明代九边为范围,论述了九边概念与九边研究、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蒙古诸部侵扰九边的时间与地域、九边的军事救援、九边官豪的私业经营、九边的社会道德以及九边的文武学教育问题;第八至十三章,分别论述陕西四镇及其相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这些研究结合历史军事地理学科建设、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拓展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对促进明代九边研究向更广阔、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增进明代九边地区研究的新进展,促进“九边学”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4、侯甬坚《神山·奇山·英雄山——西岳华山历史文化蕴义的全程叩问》一文发表
该文系作者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生态环境史》”(13&ZD080)产出成果,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00-120页)。
论文以西岳华山为实例,以道教传播史、山路修凿史、旅游史、地理学史为基础和衬托,以思想史为依归,从目为祥云和雾霭环绕神灵寄寓之神山,到令游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之奇山,再到赋予人类社会正义力量固有之英雄山,展开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山脉历史文化蕴义的探寻、解绎和归纳工作。通过以宽口径尺度度之之西岳华山历史文化,初步探知的蕴义有:(1)“華”为“花”之本字,虽自先秦起常用,却惟有“華山”以自然实体形式保持热度,散发影响,对华夏、中华之名起到令人瞩目的衬映作用;(2)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子提出“君子若华山”的比喻,颇为符合孔子“仁者乐山”的思想,也甚合华山由“仁”至“正”的山脉文化形象及其诸多实践者的人生历程;(3)明初医者兼画家王履登临西岳体会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心得,不仅阐发了普天下骄子——士人们从事创作的书绘之途,且将人类与山脉的关系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水平上。论文的结论是:名山有赖自然高度而挺立,更有赖文化高度而跃升,时代推动着最大的人群登山领略无限自然胜景,人类的创造性认识又随之继续丰富着其乐无穷的山脉文化史。
15、《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三拓榆城”为中心》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有关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人概言“三拓”,却语焉不详。清人虽能秉持旧说,然不究原委,以致臆测前人之意,殊属含糊。今人不察,复以清人之说为探索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依据,愈发武断而疏离事实。榆林城郭创建于正统二年(1437),成化初余子俊曾对其南北城垣进行翻修。逮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黄绂扩建城池;弘治九年(1496),熊绣又向南扩建;正德十年(1515),邓璋再向南扩至今榆林古城南墙处止。考诸史实,审度明人意指,上述扩建当即“三拓”。明清史料有关余子俊修筑榆林城的记载产生嬗变的事实,既反映了清人不追本溯源以致误读史料之憾,又提示今人在研究中需对不同史料产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