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5年第3期工作简报
1、我院教工党支部召开“三严三实”专题组织生活会
 
2、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被评为先进社会组织,我院教师肖爱玲被评为年度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
 
3、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环境史学者穆盛博教授访问我院
 
4、我院举办“水与土:黄土高原环境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沙龙
 
5、我院教师参加第16届历史地理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
 
6、我院教师史红帅副研究员做客潼关金城大讲堂
 
7、我院聂顺新博士暑期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8、我院学者赴黄土高原环境史暑期联合科考圆满结束
 
9、我院方兰教授团队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水权市场调研
 
10、我院教师与日本学者开展关中碑刻学术考察活动
 
11、我院喜迎2015级新同学及我院成功举办201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报告会
 
12、我院研究生参加中国第六届世界环境史精品暑期班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暑期班
 
13、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4、我院教师张莉副研究员带领研究生考察吐鲁番盆地
 
15、我院参加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数据库培训会
 
16、我校宣传部孔祥利部长一行来研究院调研
 
17、多名中外学者相继做客我院“智仁论坛”及“河山论坛”
 
18、我校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院评估工作协调会
 
 
 

 

1、我院教工党支部召开“三严三实”专题组织生活会




按照学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要求,7月10日下午,我院党支部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举办了“三严三实” 专题组织生活会。机关处级干部联系基层支部联系人王永安部长、研究院的教工党员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支部书记高升荣主持。




会上,高升荣简明扼要的传达了甘晖书记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上的讲话精神和陕师大《关于在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王 永安部长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背景及意义作了介绍,讲述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介绍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总体安 排。




在与会教师自由发言交流环节,李令福、刘景纯、刘明、裴辉儒、侯海英、穆兰、杜娟等教师根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结合学校和学院教学、 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建议,并希望专题教育能够取得实效。他们就党建问题、提高党员的凝聚力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要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好政治立场、道德底线;同时也指出了学校机关工作存在的作风问题、效率问题,并建议机关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多与教 工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王永安部长认真听取了党员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于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支部生活、增加党员的集体归属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最后,王永安部长根据研究院党支部构成的特殊性,介绍了中央统战工作的要求,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通过此次支部组织生活会,与会教师对“三严三实”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对该项活动在我院党支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被评为先进社会组织,我院教师肖爱玲被评为年度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




在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的2013-2014年度先进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和社科普及先进单位活动中,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位列21个先进社会组织之中,我院教师肖爱玲秘书长被评为本年度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7月2—3日,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在常宁宫召开西安市社科联科普工作创新研讨会暨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培训会上对获奖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先进工作者等进行了表扬和奖励,并颁发了证书等。




3、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环境史学者穆盛博教授访问我院




7月11日,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环境史学者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 教授应研究院邀请抵达西安,开始了其对我院的访问,穆盛博教授是英美环境史学界中专治于中国的骨干学者,尤其在中国近代环境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至今其已经出版的两部专著,分别以民国时期的舟山渔场和抗战时期的河南为例,从环境史视野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的国际关系、资源开 发、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




7月13日下午3点,在雁塔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了题为“战争·洪灾·饥荒—1938-1947年 河南的生态环境”的专场学术报告,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教授、方兰教授等多名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穆教授首先介绍了英美环境史学者提出的几个新理论和新概念;其次,介绍了他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待抗战时期河南的生态环境及其所带来的新认识;最后,穆教授总结了中西环境史研究之间的不同,并特别指明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留给环境史的巨大空间。报告之后,我院师生围绕能量流动理念与环境史研究、黄河流域环境研究、环境史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4、我院举办“水与土:黄土高原环境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沙龙




7月14日下午3点, 在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我院举行了“水与土:黄土高原环境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穆盛博教授以及中科院水保所的王飞副研究员、陕西师大旅环学院李晶副教授等多名嘉宾,与我院的侯甬坚教授、史红帅副教授共同组成沙龙主题发言团队,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研究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环境史、历史地理、地理学和GIS专业学者从各自学科领域的特长出发,各种观点激烈,为现场师生呈现了黄土高原水土问题研究的丰富多彩。沙龙期间,与会师生同现场嘉宾就环境破坏论、黄土高原沟壑整治技术、生态修复工程、清代渭河两岸的土地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5、我院教师参加第16届历史地理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7月5日至14日,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承办的第16届历史地理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简称“ICHG2015”)在伦敦召开。共有来自世界近40个国家,686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届盛会。我院教师李大海与来自国内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中正大学的17位教师和研究生,获邀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除由148个讨论小组的560多场学术报告组成外,还设有4个大会主题报告,分别由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William Cronon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的Alan R.H.Baker教授和Simon Schaffer教授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的Catherine Hall教授分别就各自主题进行演讲。李大海博士与来自美国、奥地利和巴西的三位学者,同在第63“地理学传统”讨论小组,该组学术报告由英国牛津大学的Richard C.Powell博士主持。
  会议期间,李大海博士所在的“伦敦气象观测的历史地理”会中考察小组,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地理学院Georgina Endfield教授的带领和组织下,分别参观和访问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资料室、英国皇家学会,以及多处散落在伦敦市内的18-20世纪初重要气象测量仪器发明家的故居。李大海博士还参加了大会组织的,前往西英格兰及威尔士的以“遗产、景观与创造性”为主题的会后学术考察活动。




   经本届会议正式代表现场投票决定,第17届ICHG2018将在波兰华沙举办。




6.我院教师史红帅副研究员做客潼关金城大讲堂




8月4日,潼关县《金城大讲堂》再次精彩开讲,《雄关巨工:清乾隆五十二至五十六年潼关城工修建及其影响》的讲座,揭开了潼关古城兴建的神秘历史,让与会领导干部对古潼关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也为当下潼关县实施的恢复古城、确立旅游兴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效的“兴奋剂”。   




报告由我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史红帅主讲,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历史城市地理、城市史和中西交流史。史教授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一是潼关城工的背景与起止时间;二是潼关城工的堪估;三是筹备与兴修;四是潼关城工的竣工验收与工费追赔。报告通过大量的古潼关 中外研究资料,以文字、图片、数据等形式,对清乾隆五十二至五十六年潼关古城的建造史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史教授将潼关城工兴建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雄关巨工,与西安古城的兴建进行对照,有力地表现了潼关古城的历史、战略地位。报告仿佛带与会人员穿越到了古潼关,见证古城的兴建与繁华,更增强了我县恢复古城,开发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7、我院聂顺新博士暑期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7月28至29日, 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协办的“考实与会通:第三届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院聂顺新博士应邀参加,提交并报告论文《元和元年长安国忌行香制度复原研究》,并应邀对兰州大学冯培红教授的论文《乌兰关、县地址考辨》进行评议。会后,与会青年学者还一起考察了唐睿宗桥陵和玄宗泰陵。




8月4日至5日,“淑世超迈出世、纽带多过界分:佛教与东亚宗教寺院的多重社会作用与功能”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我院聂顺新博士应邀参加,提交并报告论文《国忌行香制度下的唐代长安寺观》。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




8月6日至10日,聂顺新博士还全程参加了2015年“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的课程研讨。研修班课程由牛津大学左冠明(Stefano Zacchetti)教授、美国范德堡大学康若柏(Robert Campany)教授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金华教授的系列讲座,以及多位国内一流学者的专题讲座构成。三位教授系列讲座的主题分别是:“翻译,疏解与经录:早期佛藏 的形塑与想象”、“佛教与诸宗教在早期中古中国的互动”、“血融于法:中古僧俗关系中的家族因素”。研修班不仅扩大了学员们的学术视野、增进了海内外不同 学科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以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8月8日,在研修班的青年学者论坛环节,聂顺新博士提交并报告论文《唐代国忌行香制度溯源》,并应邀主持了第三场青年论坛。




8、我院学者赴黄土高原环境史暑期联合科考圆满结束




7月15-25日,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和太原师院组织的联合考察队进行了黄土高原环境史考察。本次考察由牛津大学穆盛博教授、西北研究院史红帅副教授、潘威博士和太原师院王杰瑜副教授自发联合组成。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实地调查民国时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历史,特别是山陕两省在民国时期出现的中外合作水土流失试验点、考察地的具体环境,以及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献记录和民间记忆等。考察队员走过秦晋豫三省十五县,在包括鲸鱼沟、泾惠渠、宁武东寨、汾河源头等重要考察地点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访谈工作,比较圆满得完成了考察目标。




9、我院方兰教授团队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水权市场调研




7月28日至8月6日,我院副院长、普里克研究中心主任方兰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针对甘肃省张掖市的水权市场建设情况展开了相关调研。
   7月28日—7月31日,方兰教授参加了在河西学院召开的“陕西师范大学——河西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项目对接工作会”,并做了题为“张掖市水权市场建设”的发言。
  7月31日—8月6日,方兰教授团队分别与张掖市环保局、张掖市水务局、张掖市盈科水管处、甘州区党寨镇政府、临泽县小屯水管所、高台县三清渠灌区水管所、高台县骆驼城灌区水管 所等相关部门广泛接触座谈,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张掖市水资源分布、分配情况,水量管理、调配、交易方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现状,水资源管理办法以及水权市场建设沿革及现状。




调研期间,团队还深入张掖市广大农村地区,在甘州区党寨镇三十里店村、小满镇王其闸村、龙渠乡墩源村、保安村等地通过问卷调查、村委会访谈、入户调查等多 种形式,了解河西走廊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状况、种植结构、农业成本收益情况、农用水灌溉收费方式、农民种植与支付意愿等资料信息。




方兰教授此次调研得到了河西学院、张掖市水务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通力配合。通过十天的调研,从张掖市政府管理部门到农村社区,从决策大楼到田间地头,调研团队深入走访了张掖市农业水资源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了张掖市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第一个试点城市在水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河西走廊地区水权配置、节水农业以及农户的需求和反映,为进一步拓展水资源相关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续河西走廊智库建设项目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10、我院教师与日本学者开展关中碑刻学术考察活动




8月25日至30日,我院教师李大海、张洪滨硕士生与来自日本大谷大学的井黑忍博士、早稻田大学的饭山知保副教授一起,对关中东部地区现存宋元以来宗族、水利碑刻,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术考察。此次活动先后前往蒲城、大荔(朝邑)、潼关、华阴、华县和渭南临渭区的二十余处乡镇、村庄,对其中现存的涉及宗族、水利、地方信仰等方面 宋金元明清碑刻,以及存世族谱、堡寨遗址和聚落形态分别进行了实地访谈和田野调查。考察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学术效果,为下一步开展宋元以来关中区域史,特别是社会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对研究区域的初步感性认识。




11、我院喜迎2015级新同学及我院成功举办2015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报告会




8月30日上午8点,朝阳初升,旭日方暾,清晨的校园忙碌而欢腾,醒目的迎新横幅、滚动播放的迎新广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雁塔校区篮球场上人头攒动,西北研究院新生报到接待工作正式开始。




八月末的古都依然暑热未尽,炎热难耐,在学院相关领导的安排下,认真积极做好新生入学准备工作,对迎新现场的设备、工具进行了调试,并制订了相关预案,负责新生接待的研二、研三同学耐心而详尽地为新生解答各种问题,迎新工作得以有条不紊进行。




今年学校为每位研究生新生印发了新生手册,希望他们能够通过手册尽快地熟悉校园生活,更快地适应校园环境;此外,西北研究院专门为新生准备了校园地图、校历等,实现一站式办理、一站式服务,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迎新工作人员的精细化服务。




迎新期间,甘晖书记、萧正洪副校长等校领导到现场进行了视察,仔细查看了新生信息,并对迎新做了具体指导,向接待人员了解了新生的报到情况。截至下午5点,我院共接待、安排了50多名新生,顺利完成了相关的报到手续,2015年我院研究生迎新工作圆满地落下帷幕。




9月6日下午,在2015级研究生正式开课前夕,为了使西北研究院历史地理学,科学技术史,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和金融学5个专业的新生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由我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召开了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告会。




王社教教授从如何进入研究常态入题,讲到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应该志存高远、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和遵纪守范,在讲解的同时,王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风趣幽默、层层递进、抽丝拨茧对这些命题做出了形象而生动的解释。在对如何从主观层面适应研究工作这个题目做出详尽的讲解之后,又对我校研究生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各项制度流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读,使参会新同学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研究工作计划有了明确的认知。




最后,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薛滨瑞老师就报到的情况、学籍注册、医保以及近期工作进行了安排和说明,并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会多与导师沟通,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2、我院研究生参加中国第六届世界环境史精品暑期班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暑期班




7月5日至7月15日,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史研究生精品班”在北京大学举行。我院博士研究生李淮东,硕士研究生汪宁、郭茹星、张丽洁、侯鑫、胡刚、李屹凯同学参加了此次课程班,并获结业证书。




本届世界史研究生精品班以“世界环境史研究前沿”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负责人包茂红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院系合作整合资源,推进世界环境史研究和人才培养,尤其希望全国有志于环境史研究的青年学子分享北大的优质学术资源。本届课程班名师云集,共邀请到国内外9位环境史学者做了18场专题讲座,涉及到当前环境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为青年学子介绍了该领域前沿性的研究和创新的方法论。本次环境史班正式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七十多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学员,同时课堂对社会开放,能容纳上百人的教室每天都座无虚席。经过9天紧凑的学习,同学们都对世界环境史研究前沿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互相交流,更是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极大地开阔了大家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7月10日至7月15日,我院13级硕士研究生张通和14级硕士研究生程军作为正式学员、13级硕士研究生李明慧作为非正式学员参与了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暑期学校课程。本次暑期课程主题为《跨越国界的丝绸之路:历史与未来》,主要课程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进行。




葛剑雄、刘迎胜、姚大力、安介生、杨伟兵等8位专家就丝绸之路相关专题做了精彩讲座。在聆听名师讲座和师生交流之余,暑期课程还加入了史料文献阅读讨论环节,学员就各自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领域对相关主题进行交流。课程期间史地所资料室也对学员开放,为学员文献阅览和自修提供了便利。课程之余孟刚老师还带领学员参观了史地所的谭其骧文库和所史室,向学员介绍了文库内收藏的谭先生手稿等记录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物。
  暑期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主要涵盖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两个方面,重点关注了中亚及东南亚两个区域。多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地理、区域经济、国际关系、边疆和民族 等角度对“丝绸之路”进行解析,引导学员从不同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建设。此次暑期课程不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有系统的介绍,也使学员对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新的认识。丝绸之路研究的跨越国界、跨越学科以及多种视角探索让学员眼界一新。暑期班成员共同听讲、切磋讨论、互相砥砺,也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13、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8月22日至23日,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隆重举行,来自内地、日本和台湾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示并探讨丝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加之2014年6月22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 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申遗,使学术界迎来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小高潮。在这一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萍教授立足丝路起点 西安,成功申请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了使该项目能在筹建过程中得以群策群力,深入把握丝绸之路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内 外信息系统建设的先进经验,从而建设更赋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遂举办了此次“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无疑是意义重大的,除了对“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项目是一个推动外,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如何才能将GIS应该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历史地理研究中?身处大数据的时代,又如何冷静的认识历史数据的特殊性?如何实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服务现实与学术研究上的有效平衡?凡此种种,皆无定论。目前,GIS技术融入到历史地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我辈史地后生势必要披荆斩棘,力学不倦。




14、我院教师张莉副研究员带领研究生考察吐鲁番盆地




8月1日-8月10日,我院教师张莉副研究员带领我院研究生刘勇、胡刚、赵文涛、郝丽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博士生刘传飞等人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鄯善绿洲、吐鲁番绿洲和托克逊绿洲进行野外考察调研。本次野外考察调研主要分为地方文献资料搜集、野外实地考察、地方民众访谈等内容,在对吐鲁番盆地自然、社会、经济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连木沁绿洲和鲁克沁绿洲。本次考察收集到了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加深了师生们对吐鲁番盆地地方社会的了解,为将来的历史文献解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次考察是张莉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9)的内容之一。




15、我院参加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数据库培训会




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系统功能,确保重点研究基地数据填报的准确完整,2015年9月19日,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南开大学商学院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承办的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数据库培训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召开。本次大会共有全国50多家单位参加,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办公室主任薛滨瑞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的内容主要有三项:首先,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副司长对近几年我国文科科研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表了指导意见,并对基地新一轮的评估做了简要的说明。接着,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石鉴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系统的改版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对数据库的使用、数据项的填报进行了说明。最后,大会组委会进行了数据库系统填报的现场答疑和上机操作。




会上,我院代表认真聆听专家对数据库相关内容的讲解,并作了会议笔记。现场答疑阶段,我院代表薛滨瑞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数据库建设及升级过程中资料共享所遇到的问题,并与会议专家进行了讨论。




通过此次数据库会议的培训,我院与会代表详细了解了系统改版的相关信息、掌握了系统填报的技术要领和政策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填报基地评估数据,为我院接受基地的网上评估、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16、我校宣传部孔祥利部长一行来研究院调研




9月21日上午,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孔祥利、副部长张小东、李国华、校报编辑部主任冯增勤、学校电视台台长主任魏强及宣传部综合管理科科长刘芳一行来我院调研科研工作。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张萍教授、方兰教授及研究院史红帅副教授、办公室主任薛滨瑞参加了调研会议。
  王社教简要介绍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基本情况、近年发展状况,并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张萍介绍了研究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以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展;方兰介绍了研究院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水权市场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研究院领导就本院舆论宣传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宣传部的领导进行了交流。
   孔祥利对研究院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希望今后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开辟专题报道、人物专访,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研究院的知名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历史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此外,宣传部各部门负责人就分管的工作对研究院宣传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最后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对宣传部孔祥利部长一行到研究院进行工作调研和对研究院宣传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今后双方加强沟通,把研究院打造成为全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品牌基地,提升学校软实力,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7、多名中外学者相继做客我院“智仁论坛”及“河山论坛”




9月10日下午3点,我院“河山论坛”荣幸邀请到了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研究院为我们举行报告,报告题为《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我院侯甬坚教授担任主持,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近百位师生聆听学习了此次报告。




9月21日下午3点,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其泰先生应邀做客我院“智仁论坛”及“河山论坛”,作了题为“多维历史视野与立体式著史——司马迁的史地观”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一楼学思堂举行,由我院朱士光教授担任主持,全场共近百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应我院的诚挚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林珲教授做客我院“河山论坛”,于9月23日晚上7点在雁塔校区崇鋈楼一楼学思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图语言”的精彩报告,我院张萍教授担任报告主持。




18、我校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院评估工作协调会




9月29日上午,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评估工作协调会在长安校区校务楼三层会议室召开。副校长游旭群出席会议,会议由社科处处长马瑞映主持。各相关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院(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西北研究院领导班子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科研副院长张萍首先详细解读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细则和评估要求,并介绍了西北研究院评估工作的进展和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后,社科处处长马瑞映结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评估工作方案》,对此次评估工作做了安排与部署,明确了任务分工与责任,希望西北研究院与各协同支持单位,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确保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后,各单位负责人就评估工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表示定会紧密配合,全力支持学校和西北研究院顺利完成评估工作。




最后,副校长游旭群在讲话中指出,此次评估工作,事关我校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未来发展,学校十分重视此次评估工作。基地的建设本身就体现的是协同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未来希望就在于协同创新精神,大家要树立协同创新的意识,共同打造精诚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同时,西北研究院充分利用此次评估,认真总结经验,以评促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既符合学科发展特点,又体现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基地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服务能力。他强调,西北研究院一定要深入了解基地评估的要求,针对性的做好各项技术性工作,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相关协同支持单位,一定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持续协同创新,高质量地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