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5年第4期工作简报
1、我院成功举办“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学术沙龙
2、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与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做客我院“河山论坛”
3、我院成功举办“绿色化下新思路”学术沙龙
4、我院2015级研究生赴宝鸡进行野外实践和科考教育
5、我院2015级研究生秦直道、甘泉宫遗址野外考察
6、我院师生参加第三届东亚环境史学会国际会议
7、我院第十届研究生会新生见面会召开
8、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9、我院王社教副院长、史红帅副研究员参加“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专题培训班
10、我院成功举办以“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消防知识讲座
11、我院召开2015年第四次教学科研人员补充考察面试会议
12、我院研究生积极参加2015年“阳光体育”校园冬季趣味运动会
13、我院2015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如期举行
14、我院方兰教授参加省发改委“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专家论证会
15、我院举办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学术报告
16、我院举行“欢唱迎新、醉美河山”2016年元旦联欢暨迎新晚会
17、我院本期内举办的部分学术会议、学术沙龙或学术报告
18、我院教师本期内赴外地参加的部分系列学术会议
1 、我院成功举办“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学术沙龙
   9月30日下午,“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第二期暨“中古中国的宗教、社会与文化”学术沙龙,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如期举行。“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系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青年教师,联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及西北历史研究所、陕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及古籍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单位青年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跨学科的中国中古史学术交流平台。沙龙成员的学科背景涵盖历史学(政治 史、文化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田野考古、艺术史)、民族学(民族史)等多个学科。经过今年七月的筹备会议(即沙龙第一期),目前已实现定期化,每年举行四期,由我校上述三家单位和西大历史学院每年各承办一次。本沙龙以“互提意见、促进修改”为宗旨,每期交流讨论沙龙成员的3篇最新研究成果,讨论氛围以批评和质疑为主,淡化发表环节,以评议和自由讨论为主要特色。
2 、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与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做客我院“河山论坛”
   10月16日晚,受我院之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于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二楼闻道堂进行了以“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中古文学的两次突破性发展”为题的精彩报告。我院刘景纯教授担任主持人,全场有近百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10月17日晚,应我院之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二楼闻道堂进行了以“东边是海洋与西边是沙漠:一带一路与中国”为题的精彩报告,我院张萍教授主持了此次报告。
3 、我院成功举办“绿色化下新思路”学术沙龙
  10月23日,我院学者穆兰在文科科研楼三楼会议室组织开展了“绿色化下新思路”青年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我院方兰教授主持,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环境研究中心的梁银丽研究员、南维鸽博士等多名嘉宾。围绕沙龙主题,本院穆兰老师,以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将绿色化定性为政治任务为开场,引出了自己的主题发言“绿色化视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探讨”,阐述了绿色化的来源及内涵,并且依据我国现在绿色化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紧接着,中科院南维鸽博士以“经济新常态下绿色农业发展思考”为题,阐述了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新常 态下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以自己试验为例,讲述了目前关于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以及绿色农业的界定和发展过程,最后提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本院学者豆建春,以“绿色化中的激励问题”为题,从技术、经济和制度三个层面讲述了绿色化的可行性条件,并且最后指出,绿色化问题不是个理念问题,是利益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最终是经济问题。随后,梁银丽研究员对三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简单评议,并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农业研究经验,提出了绿色化的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以心养绿,从我做起。最后方兰教授也对各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点评和最后总结,提出了绿色化的实施最基础的要从城镇做起,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次沙龙,经过三个小时的交流和讨论,从农业、经济、城镇、生态等方面,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绿色化下新思路问题,完全达到了沙龙“互相学习,促进研究”的宗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本次沙龙举办的目的。
4 、我院2015级研究生赴宝鸡进行野外实践和科考教育
10月25日,在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等老师带领下,我院2015级研究生赴宝鸡进行历史地理野外考察,2014级研究生3位同学随行。上午考察一行来到宝鸡市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受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宋江宁、李易峰等老师的热情接待。宋老师首先介绍了周原遗址聚落功能分布情况、夏商周三代建筑形制以及不同文化期周原遗址的文明状况,并与李令福、肖爱玲、穆兰老师在周人迁徙岐下原因、周原周代聚落扩展与水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后,宋老师带领大家来到田野现场,真切感知周原遗址考古进展状况,实地踏勘周人建筑形制、聚落分布。考察一行到达岐山县周公庙风景区。依循凤凰山势,李令福老师一边介绍相关信息,一边带领大家对相关遗址、地上遗存之道教诸洞天、郊媒殿、姜嫄庙、润德泉、周公庙、乐台等处进行考察。
5 、我院2015级研究生秦直道、甘泉宫遗址野外考察
   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我院李令福研究员和肖爱玲副副研究员等老师的带领下,2015级历史地理学研究生赴延安富县和咸阳旬邑、淳化等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部分2014级研究生随行。
本次历史地理学野外考察,完成了重点考察任务秦直道遗迹、汉云陵及云陵邑遗址外,还意外地考察了没有开放的国家文保单位石泓寺石窟,只是原计划考察的甘泉宫遗址因时间关系则留下了遗憾。
6 、我院师生参加第三届东亚环境史学会国际会议
   10月22—25日,第三届东亚环境史学会国际会议在日本香川县高松市香川大学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张莉、崔建新、高升荣、杜娟、张青瑶等科研人员,及罗聪、李明慧、郭丛、小林雄河等研究生,共计11人参加了本届会议。
 
本届国际会议系由东亚环境史学会主办,日本香川大学筹办,我校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之一。会议的主题是“超越边界:东亚地区的海洋、山脉与河流”(Beyond borders. Ocean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East Asia)。唐纳德·休斯(J.Donald Hughes)、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原宗子(Motoko Hara)、布雷特·沃克尔(Brett L. Walker)、村山聪(Satoshi Murayama)、刘翠溶、王利华、包茂红、周琼、杨煜达等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
会议安排了2场全体与会人员参加的“大气与水”主题学术报告会、51个分会场、2场圆桌会议交流和3个学术论著发表环节。有关主题有:“水生动物和人类社会”、“植被转变”、“农作物:农业和林业”、“湖泊和江河”、“中国西南近代早期以来的新人群、经济 发展和水系”、“灾害:适应力和恢复”、“灾害:自然事件”、“人为环境灾害”、“渔业社区”、“自然景观、宗教和伦理”、“气候变化下的社会适应”、 “河流、灾害和地方社会:历史GIS的个案研究”、“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地下水和灌溉”、“粮食安全限度”、“垃圾处理”、“环境政策”、“城市,湖泊和河流”等。
张莉博士在24日上午的“植被转变”专题会场上报告了题为“从荒野边界到田园:过去300年天山北麓芦苇湿地的变迁”(From wild borderland to farmland: the changes of reed wetland on the northern foot of Tianshan in the past 300 years)的学术报告。崔建新博士在25日上午的“灾害:自然事件”分会场做了题为“明代毛乌素沙漠化进程及人类响应”(Human responses to the desertification of Mu Us Desert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的学术报告。高升荣博士在25日上午的“地下水和灌溉”分会场做了题为“环境、技术、效率——清代关中地区的井灌研究”(Environment Techniques and Results:Well-irrigation in Guanzhong Shaanx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的学术报告。杜娟博士在25日上午的“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I”分会场做了题为“清至民国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与土壤环境”(The Agriculture and Soil Environment in Guanzhong Plai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的学术报告。侯甬坚教授在25日下午的“国家公园人文景观”分会场做了题为“国家公园增加人工设施的限制:中国华山风景名胜区的个案研究”(The Limitation of Adding Artificial Facilities to National Park: A Case Study of Huashan Scenic Spot in China)的学术报告。张青瑶博士在25日下午的“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II”分会场做了题为“清代晋北地区的土地利用”(The Evolution of Land Use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的学术报告。
本院研究生也积极参加了多个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活动。李明慧硕士生在25日上午的“环境政策”分会场做了题为“大德曰生:民国陕西妇婴卫生建设”(Honoring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care System for Women and Infant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ts Social Metaphors in Shaanxi, China(1928-1949))的学术报告。郭丛硕士在25日上午的“粮食安全限度”分会场做了题为“崇祯时期陕西的粮食价格”(Grain Price in Shaanxi Famine, 1628-1644)的学术报告。罗聪博士生在25日下午的“种族和自然”分会场做了题为“明清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城墙内外居住格局的演变”(The Evolution of the Living Pattern inside and outside City Walls in Northwestern Chin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的学术报告。
上述报告在评论人的即席评论与开放性讨论中,获得良好的评价,引起了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但是,我们的研究选题还缺乏全球史的视野,若能突破国家的界限讨论环境议题,必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
7 、我院第十届研究生会新生见面会召开
   11月6日晚,我院第十届研究生会新生见面会在文科楼三楼会议室举行。院研究生会新老两届学生齐聚一堂,进行经验交流与工作介绍,新生见面会由院研究生会办公室主任王开明主持。
   会议开始后,院研究生会主席武文花首先代表院研究生会向2015届研一新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列席的研究生会新老成员一一作自我介绍,互相认识;在大家初步认识后,武文花同学就学院与院研究生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研究生会各部门职能、任务分工进行说明,以使2015届新生能够清楚了解院研究生会的运作程序与各部门职责所在,从而准确选择供职部门以发挥个人专长。
   作为师兄师姐的2014届研究生会各部部长们逐个介绍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同时辅以经验之谈和心得体会,以供师弟师妹们参考学习,不少新生颇感裨益。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2015届新生们初步直观地感受到了院研究生会的内部文化。
   鉴于今年纳新较晚且近期任务繁重,会议进一步讨论了近期工作安排,结合西北研究院自身特色,在积极响应学校相关活动安排的同时,院研究生会的老成员们着重强调了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和2016年元旦晚会等活动的重要性,“办出自己特色,办出自己的精彩”成为活动筹备工作的指导思想,新老成员为此不分先后,踊跃发言讨论,为新学年的工作筹划建言献策,收集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
   最后,院党支部书记葛立进一步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学院活动,支持院研究生会工作开展,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性、示范性作用。结合本次会议所谈,武文花同学作最后总结,鼓励各位同学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表现,为院研究生会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8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行
   11月6-8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主办,我校承办并由我院与金融研究所协办的“2015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学术研 讨暨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会”在我校雁塔区启夏苑成功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论衡:一带一路”。   
   11月7日,我校金融研究所所长刘明教授主持了学术研讨开幕式。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瑞教授首先致辞,强调对“一带 一路”的研讨已然成为学术热点,事关国家战略。我校副校长游旭群教授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莅临我校表示热诚欢迎,希望这次会议在对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进行深入研讨同时,也能够促进我校经济学科的发展。西北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对与会专家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发展历程,表示西北研究院将以多学科交叉研究 为特色,为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大西北服务。
   学术讨论阶段分八个主题报告,报告人和点评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刘瑞教授作了题为“借助一带一路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国际 化”的主题报告,指出在目前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人民币区域化带来契机,并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选择;李忠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通过对全国以及西部、西北地区不同省、市的比较指出西安市成为副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对促进西安市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云南省委党校教育长马金书教授作了题为“以六化同步推进云南跨越式发展”的报告,指出应以农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主导、信息化为牵引、城镇化为支撑、绿色化为方向和市场化为动力,同步推进云南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许圣道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河南将建成一带一路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指出河南近些年来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应发挥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构建三网融合、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
西北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部生态安全”,指出水危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最大的资源约束,而农业用水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这也是未来我国水资源增量管理的主要来源。焦方义教授报告题目为“丝绸之路与东北经济振兴新机遇”,分析了东北经济萎靡的成因,并指出一带一路为 持续下滑的东北地区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唐礼智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政治风险研究:来自非洲国家的案例”的报告,揭示出非洲国家的政治风 险对我国的投资活动具有影响,在高政治风险国家的投资需要谨慎对待,减少政治风险事故的发生;郭誉森教授作了题为“是时候凿通葱岭,开建南疆到波斯之丝路主干道”的主题发言,指出在新疆凿通南线通道的重大意义。
   辽东学院李华教授、四川大学张红伟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阶段的学术研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正军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张会恒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蒋选教授和辽宁大学赵德起教授分别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术演讲作了精彩点评。   
   与会专家和我校参会师生对学术研讨阶段的演讲、点评均怀有极大兴致。尤其是蒋选教授对于唐礼智教授的“我国对外政治投资风险”这一议题给出了很好的评议补充,也提出了新的思路让人眼前一亮。其次,郭誉森教授阐述了我国在拓展南疆时面临的大国制衡困境,让我们在思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站在全球的角度统观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给在座学者、学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思想争鸣,百花齐放,会议高潮迭起,通过演讲人与评议人和主持人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将人们带向几乎忘我的境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普遍称许本次研讨是一次高端学术盛宴,使与会者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目标、路径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和认识,达到了探讨真知,交流共享的学术意义。
9 、王社教副院长、史红帅副研究员参加“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专题培训班
11月11日上午,陕西省干部自主选学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培训项目“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我校逸夫楼404教室顺利举行。出席开班典礼的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基地专家组成员王社教,研究院副研究员史红帅,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晓东。典礼由杨晓东主持。
开班典礼上,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晓东代表承办本次培训的陕西师范大学基地对参训学员表示欢迎。随后,他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学科发展、校区建设等基本情况,他强调了加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意义,并希望参训领导干部认真研修,相互交流。
我院副院长王社教介绍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师资力量、发展历程、培养目标、取得成果等具体情况,并对本次培训的专题作了介绍。
典礼结束后,史红帅副研究员做了“古都长安环境建设与启示”的首场报告。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学员们还将体验更多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与交流研讨。
10 、我院成功举办以“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消防知识讲座
 
   11月16日晚上7:00,为了增强全院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我院于崇鋈楼闻道堂举办了以“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消防知识讲座。并邀请了西安市防火中心王江平主任为我们做了生动的演讲。参与此次讲座的有我院薛老师、孙老师等诸位老师以及研究院全体学生。此次讲座分多个环节进行。
   讲座开始之前薛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为我们做演讲的王主任以及此次消防讲座的目的,为的是使广大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预防杜绝可能引起消防事故的内外隐患。
   讲座中王主任结合消防安全制度以及各类火灾案例对个人或组织面对突发火灾事故如何进行救灾及逃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内容涉及火灾发生的原因、怎样预防火灾、火场逃生基本知识,并现场展示了灭火器的正确运用。不仅从理论上向大家传授关于消防的各种安全防范知识,而且列举了大量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教训 深刻,发人深省。
   通过此次讲座,使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消防安全观念,懂得了火灾的预防,做好寝室的日常安全卫生工作,违禁电器勿用,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时时刻刻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永远牢记,安全不能等待,生命不能重来!
11 、我院召开2015年第四次教学科研人员补充考察面试会议
   11月11日上午,我院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召开了2015年第四次教学科研人员补充考察面试会议,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三名博士(后)参加了现场面试。会议由西北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主持。研究院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学校人事处、社科处的老师以及学校其他学院与应聘者研究领域相同的部分教授参加了面试。
   面试会议开始后,首先由方兰教授介绍了西北研究院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有关三名应聘者的基本信息。然后,三名应聘者逐次进行了30分钟的汇报陈述,对自己的求学经历、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做了一个简明的学术报告。在座的各位专家和教授就应聘者的个人情况、学术报告、教学科研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与应聘人员进行了沟通。在面试环节,现场进行了英语测试,应聘者就一些问题用英语进行了回答。
   答辩结束后,专家分别对应聘人员的科研功底、学术视野、研究成果、发展潜力、基本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现场打分。会后,研究院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根据专家讨论情况和评分结果,参考应聘人员的科研成果,研究讨论后确定了面试结果。
   此次会议是我院今年以来举行的第四次教学科研人员面试考察会议,是研究院积极贯彻和落实学校2015年人才引进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实践。西北研究院依托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12 、我院研究生积极参加2015年“阳光体育”校园冬季趣味运动会
   为提高研究生同学的身体素质,增强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丰富研究生同学的课外生活,我校研究生院于2015年11月22日在长安校区成功举办了2015级研究生冬季趣味运动会,参与此次运动会的除我校研究生外,还有西北政法大学等7所兄弟院校。我院14名运动作为本校代表队伍也积极参加了此次运动会,并在多项比赛中取得傲人成绩。
   在“巧接炮弹”比赛中,我院同学各显风采,发挥特长,其矫健的身姿和完美的配合赢得场上围观同学连连喝彩与阵阵掌声;在拔河比赛中,同学们万众一心,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最终高举胜利大旗而归;在“速运乒乓球”比赛中,同学们沉稳冷静,在争分夺秒的赛场上、在速度与耐力的较量中,最终取得辉煌战果。此外,在跳大绳、定点投篮等集体项目和踢毽子、跳小绳等个人比赛中,同学们也都展现了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运动特长,勇于尝试,大胆拼搏,在运动场上坚定、执着、无畏地为荣誉而奋斗。
   在此次运动会中,我院同学意志昂扬,勇于拼搏,充分发扬了此次运动会“阳光体育”宗旨,在比赛中,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很好的诠释了同学们对体育的热爱之情,此次运动会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还磨练了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和增强了大家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3 、我院2015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如期举行
   2015年11月27日,2015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一)活动在我校雁塔区崇鋈楼三层敏行厅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我院研究生会组织,第一期论坛为期一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按照报告人发言、学生代表评议、教师点评三个环节有序地展开。
   2015年11月30日下午2点30分,研究生学术分论坛(二)活动在我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我院2015级农业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郝海霞同学和2014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陈龙同学分别作了题为《农业水权市场建设的若干思考——基于张掖市水权调查》和《新创业学习导向、创业联盟、联盟能力间的关系研究》的报告,教授方兰老师作了深刻而精彩点评。
14 、我院方兰教授参加省发改委“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专家论证会
   12月23日,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专家论证会在西安召开。会议由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迎军主持,我校民建支部主委、我院副院长方兰教授与中科院地理所、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等单位8位专家受邀参加并为陕西未来5年的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论证会上,方兰围绕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追赶超越”、“五个扎实”的新要求,结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在城市以及创新城镇化发展方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建设健康陕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陕西日报》12 月25日第八版专版以“完善生态补偿需要创新机制”为题对方兰教授建言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报道。
15 、我院举办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学术报告
   2015年12月7日、10日、14日、17日、21日及28日晚7时至9时,西北研究院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举办了“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本活动经由西北研究院 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西安历史地理学会秘书长肖爱玲博士积极协调、组织,紧密围绕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研究,拓展我院师生学术研究视野、丰富研究生课堂教学而展开。每场报告听众除本院师生之外,还吸引了本校其他院系、本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师生以及个人兴趣爱好者。
   此次系列报告共6场,主讲人均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期在相关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资深考古人,他们是孙周勇、王炜林、田亚岐、王占奎、王小蒙和张建林教授(按照报告顺序)。围绕考古学领域的学科前沿、热点研究问题,6位报告人分别以“黄土高原上的早期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彩陶与中国文明的兴起—以关中庙底沟文化发展为例”、“秦汉时期畤文化遗存的结构特征、蓄势强秦——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由畯簋说西周列王时代”、“深海来函——黑石号出水陶瓷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瓷器生产格局”、“中亚考古调查”为 题,内容涉及都邑、聚落、礼制建筑、器物、宗教文化及相应的文物遗迹、遗址等,研究时限上承仰韶、龙山文化,下讫周、秦、汉、唐等古代文明,研究区域从黄 河流域文明到中西文明传播中转的南亚、中亚地区。6位报告人不同的演讲风格、不同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活跃了本院学术研究气氛,激发了更广泛的学习热情。
   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西北研究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学人之间的学术交往和交流更为直接和深入,这在 史念海先生的诸多成果以及本院系列活动中都有所体现,考古院的石兴邦、袁仲一等先生与本院在许多具体的研究上都有交流与合作。该系列学术报告分别由本院王社教、刘景纯、李令福、卜风贤和侯甬坚教授主持,各位先生的精彩点评和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加深和升华了听众对报告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报告内容中引发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课题则更具启发 性。详细内容参见各报告的新闻报道。
   “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活动伴随着张建林研究员报告的结束而圆满完成,然正如王社教教授所言,两院新的交流与合作才刚刚开始。
16 、我院举行“欢唱迎新、醉美河山”2016年元旦联欢暨迎新晚会
   12月30日,由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研究院研究生会承办,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欢唱迎新、醉美河山”2016年元旦联欢暨迎新晚会于雁塔校区启夏苑二楼多功能厅举行。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研究院的朱士光先生与侯甬坚、王社教等教师一起出席晚会,全院师生齐聚一堂,欢庆新年到来。
   为保证晚会顺利进行,院研究生会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组织2015届新生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晚会当天更是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彩排、会场布置工作,丰富的节目编排与统一的节目统筹保证了晚会质量。
 
   晚19:00,准备就绪,研究院师生陆续入座,晚会正式开始,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老师致开幕词,总结了西北研究院过去的2015年,并对新的2016年未来寄语展望。
   随后,晚会以江宝明等六名新生表演的开场舞《爱》拉开了第一部分的序幕,青春激扬的舞步一下子带起了晚会的节奏;其后,杜紫薇、赵雅文为观众们演唱《漂洋过海来看你》;而后,由李芳颖同学导演的大型历史穿越类连续话剧《三顾茅庐》火热出炉,各种经典片段乱入;接着,是由学生自导自演的脱口秀节目《足球联播》,高能段子手调侃国足,轻松幽默;然后,研二的谢鹏同学深情演唱《一次就好》。
   作为中间的游戏环节,是师生互动表演的重要戏码,第一个游戏《蒙眼摸物》难度较大,上阵师生都是转圈转的晕头转向,摸橘子又是笑料百出;第二个游戏《你画我猜》要求每组参赛者配合默契,其中侯甬坚老师与崔建新老师的女儿菲菲老少搭配的最大年龄差组合更是萌翻全场,晚会气氛进入高潮。
   晚会第二部分以冯帆同学的《再别康桥》朗诵开场;而后,是由蒙古族同学李毕力格与图雅带来的精彩歌舞《两座山》;又有宋亮同学的箫独奏宛转悠扬,杜毅同学的《海阔天空》独唱慷慨激昂;然后,是由江宝明同学导演的压轴大戏《后宫甄嬛传》,同学们各种精彩的反串与浮夸演技引来全场欢声不断。中间游戏环节,师生上台一起《甩甩甩》,努力甩掉身上的便利贴,比赛异常搞笑、激烈。
   晚会第三部分以小品《算命》继续,且看“杜半仙”如何坑蒙拐骗;随后,研三的师兄师姐们大合唱《旅行》,胡刚师兄作为代表向全院师生致辞,毕业班的歌声让人感动;接着,研一的师妹们精心打扮,换上盛装,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走秀表演,是晚会上最为青春靓丽的一条风景线;最后,晚会以刘慧等同学的歌曲串烧带入高潮,圆满结束。
   晚会结束后,广大师生均表示,这是一场精彩的晚会,让人难忘,可见大家长期以来的准备取得的成功。经过会后工作人员统计,《后宫甄嬛传》、《足球联播》与研三大合唱《旅行》、《两座山》、《三顾茅庐》共五个节目当选为大家最喜欢的晚会节目。
17 、我院本期内举办的部分学术会议、学术沙龙或学术报告
  (1)我院举办“边疆变动:气候、制度与族群”学术沙龙
   在本院张莉博士和崔建新博士的召集下,2015年11月06日14:30—18:00,于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举办了“边疆变动:气候、制度与族群”学术沙龙活动。来自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艾冲教授、孟洋洋博士生,我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黄达远、徐百永、王启明等老师及部分研究生,西北大学的张健博士,以及我院的高升荣、聂顺新、张青瑶、杜娟、屈雅婷等青年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共济一堂,以“边 疆研究”为核心,围绕“新清史”、“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史观”、“气候变化、族群迁徙、制度变更对边疆的影响”等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7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一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顺利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先生做客我 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黄土高原上的早期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为报告主题,在王社教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 的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崔建新副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龙、孙占伟副研究员以及两位来自日本的学者等师生五十人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孙周勇研究员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有着丰富的田野发掘经验,主持发掘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世界考古重大田 野考古发现”及“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称号。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炜林院长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10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二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炜林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彩陶与中国文明的兴起—以关中庙底沟文化发展为例”为报告主题,在刘景纯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 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侯甬坚教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崔建新副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曹龙研究员以及碑林博物馆、西北大学等相关 单位的师生近百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炜林研究员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田野发掘经验,研究领域以新石器时代考古为主。主持或参加了20余项考古项目,其中杨官寨遗址的考古获得了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二等奖。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14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三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顺利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先生做客我 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秦汉时期畤文化遗存的结构特征”为报告主题,在李令福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王社教教授、刘景纯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郭艳丽副院长及其他相关院系的师生六十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田亚岐研究员主要一直从事 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秦雍城、大荔李氏家族墓地、陇县店子秦墓地、华县东阳等30余项考古项目。研究方向为早期秦文化考古学研究。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17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四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 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先生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由畯簋说西周列王拟年”为题,在卜风贤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朱士光先生、侯甬坚教授、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郭妍利副院长、以及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文投集团等其他相关单位和院系的师生近五十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占奎研究员参加或主持过法门寺地宫、周公庙遗址、周原遗址、石鼓山周墓等发掘,多次获得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一次获得全国优秀田野发掘一等奖,发表论文、报告近50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商周考古,坚持在考古第一线,在西周年代研究上用力甚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21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五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小蒙女士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深海来函——黑石号出水陶瓷及其所反映的唐代瓷器生产格局”为题,在王社教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李令福教授、肖爱玲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郭妍利副院长、以及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文投集团等其他相关单位和院系的师生六十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小蒙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墓葬考古、中国古陶瓷考古,先后参加或主持多项考古发掘,其中耀州窑遗址发掘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的发掘获200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奖。她还在中日刊物上发表有关古陶瓷、唐三彩研究和隋唐墓葬研究方面的论文40余篇。
  (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报告会
12月28日晚19点,“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之六讲座在雁塔校区的崇鋈楼二楼闻道堂如期举行。受我院与西安历史地理学会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先生做客我院“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以“中亚古代遗址考古调查”为题,在侯甬坚教授的主持下,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我院王社教教授、李令福教授、刘景纯教授、肖爱玲和崔建新副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张懋镕和沙武田教授、西部边疆研究院韩香副教授、西北大学席会东副教授以及来自我校美术学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藏大学等其他相关单位和院系的师生百余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张建林研究员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西藏文物普查、古格王国遗址考察、北周武帝孝陵发掘、唐僖宗靖陵发掘、西藏托林寺发掘、青藏铁路西藏段调查、唐代帝陵大遗址调查、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调查、中亚古代遗址考古调查等项目,并著有多部著作及论文50余篇。
18 、我院教师赴外地参加的部分系列学术会议
  (1)我院教师参加 “‘空间’还有多少空间?—— 重访多维度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6-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空间’还有多少空间——重访多维度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共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近代史、考古及社会学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西书局、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的五十位余青年历史学者受邀参加。我院教师李大海博士受邀在“地理空间与王朝政治”专题讨论阶段发表演讲,并作为分评人在会议闭幕式上发言。
  (2)我院张莉博士应邀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多语言史料背景下的西北研究”青年学者会议
11月14-15日, 由复旦大学西北史地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多语言史料背景下的西北研究”青年学者会议在上海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召开。 共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宁夏大学、西藏大学、安徽大学、日本下关市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机 构二十余位青年学者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教师张莉博士受邀做了题为“气候、水、土地和思想:清代以来天山北麓的环境史”专题报告。
  (3)我院张萍教授、聂顺新博士参加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11月24-27日,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唐代东南社会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唐史学会主办,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共同承办。我院张萍教授、聂顺新博士应邀参加。两位老师分别向大会提交了题为《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构想及其价值与意义》、《长安开元观与唐玄宗的都城宗教政策》的两篇论文,并参加了经济与社会、文化与考古两个小组的交流讨论。
   本届年会共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及我校等多家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会新一届理事共41人。新一届理事会选举武汉大学冻国栋教授为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荣新江、黄正建、孙继民、宁欣、俞刚等教授当选为副会长,薛平栓教授当选为秘书长。
  中国唐史学会系由唐长孺、 史念海、郭琦等前辈学者于1980年共同发起成立,会址(秘书处)设于我校。初名中国唐史研究会,1984年起改为中国唐史学会。此前的十一届年会先后在扬州(1981)、成都(1983)、广元(1986)、西安(1989)、厦门(1992)、武汉(1995)、西安(1998)、青岛(2001)、昆明(2004)、上海(2007)、重庆(2009,十届二次会议)、武汉(2011)、南京(2013,十一届二次会议)等地举行。
  (4)我院教师参加全国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12月5-6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史地所青年创新团队、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在上海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多所科研院校的近30名青年学者与会研讨。大会特邀邹逸麟、侯甬坚、蓝勇、邓辉、鲁西奇、张伟然教授等知名学者莅临指导。李大海博士参加了会议报告、评议和圆桌讨论阶段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