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5年第2期成果简报

目  录

 

 

1、 侯甬坚教授编辑《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出版

2、 刘明教授主著《货币金融学导论(第二版)》一书出版

3、 张萍教授主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代经济地理》一书出版

4、 郭剑雄著《人口生产转型与内生农业发展》一书出版

5、 潘威著《上海地区地表水系空间结构特征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出版

6、 刘景纯教授的《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变革》一文发表

7、 卜风贤《樊迟问稼故事所见先秦儒农关系》一文发表

8、 张莉《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发表

9、 史红帅的《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移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一文

    发表

10、穆兰《Effects of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o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in a greenhouse in Northwest China》一文发表

11、聂顺新的《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内地诸州府国忌行香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初

    探》与《唐玄宗御容铜像广布天下寺观考辨》两篇论文发表
 
1、侯甬坚教授编辑《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出版
由陕西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2014~2024)支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资助,侯甬坚、邢福来、邓辉、安介生、陈识仁合编的《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于2015年12月出版发行。
此次研讨会于2013年6月14~16日在统万城遗址所在地——陕西省靖边县召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靖边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这次研讨会,后因经费落实情况不理想,影响了会议文集的按时出版。
现在已经正式出版的这部研讨会文集,共收录会议论文45篇, 分别以“统万城及周边环境”、“统万城的区域影响”、“赫连勃勃集团及其作为”、“统万城及周边的民族活动”、“统万城城市史”、“统万城文化遗产保护和 开发”为题分成六编。全书内容涉及到统万城及其遗址的地理环境、城市建筑、民族史、经济史、宗教史、军事交通、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研究时段也不局 限于十六国时期,而是延伸到了统万城建城以前或以后的延续时代,不少论文角度新颖,视眼开阔,着笔细腻,论述精当,对前人研究中的问题继续拓展,做出新的 探索,有利于国内外学者就统万城研究展开交流,有助于学术界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工作。
全书六编编排如次:
第一编,收录安介生研究员《从古今图籍看历史时期无定河(红柳河)之河道变迁——兼论古今河道编绘原则》等7篇论文;
第二编,收录奥拉·安得拉斯·贝拉教授《欧亚草原游牧部落和联盟的土筑要塞》等7篇论文;
第三编,收录陈识仁教授《历史书写下的赫连勃勃与统万城》等6篇论文;
第四编,收录周运中博士《拓跋、铁弗与统万城新考》等6篇论文;
第五编,收录张全明教授《“统万城”史料长编及其文献价值与特点》等11篇论文;
第六编,收录奥布卢珊斯基·波日巴拉博士《统万城与建筑祭祀》等8篇论文。
最后为“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荟萃”(收录已发表考古发掘和研究论文4篇)、“研讨会媒体留真”(收录相关文章3篇)两个部分。
全书651页,合81万字。
2、刘明教授主编《货币金融学导论(第二版)》一书出版
2015年8月23日,我院教师刘明主编的《货币金融学导论(第二版)》一书出版,该书兼顾金融学科知识更新、学科前沿进展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货币金融学 导论(第二版)》共14章。第一至四章为金融制度与组织结构,主要对货币金融问题的制度背景加以描述,对金融中介机构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历史演进与各自功能 予以介绍。第五至九章为微观金融,对利率理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汇率理论与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现代资产选择理论等作系统介绍。第十至十四章 为宏观金融,内容涵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货币政策分析等。
3、张萍教授主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代经济地理》一书出版
2015年10月1日,我院教师张萍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代经济地理》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吴松弟任主编、戴鞍钢任副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丛书的第八卷《西北近代经济地理》。本书分绪论和“近代陕西经济地理”、“陕甘宁边区经济地理”、“近代甘宁青经济地理”、“近代新疆经济地理”四编,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4、郭剑雄著《人口生产转型与内生农业发展》一书出版
2015年12月1日,我院教师郭剑雄著《人口生产转型与内生农业发展》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讲述了,伴随近代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农村人口生产发生了由高生育率的数量偏好向高人力资本投资率的质量偏好的转型。人口生产转型的长期结果,是中国古代农村人口的 代际优化和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力质量的趋同,这将成为实现以人力资本为内生动力的农业近代化的关键条件。就中国古代社会而言,明清时期农村人口生产量质偏 好的转型,不仅是中国古代农村家庭适应近代化进程的理性选择,如果满足一定条件,近代化也终将把农业发展纳入内生动力驱动的发展轨道。
5、潘威著《上海地区地表水系空间结构特征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出版
2015年9月1日,我院教师潘威著《上海地区地表水系空间结构特征重建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今上海直辖市大陆部分、长江口南支为研究范围,旨在在较高分辨率下得出近代上海地区地表水体结构(大陆部分河网、长江口南支、滩涂等)的面貌及演化过程,为之后的类似研究提供方法、规范和建设上的参考。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太湖以东平原地带在唐宋之后长期作为中国经济重心,区域发展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需要认识历史上的水环境面貌及过程。上海地区具备典型巨型河口三角洲水系,地表水体主要分为长江口、杭州湾、大陆河网三个组成部分,其历史状况的重建是本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历史地貌学的传统研究对象,为众多相关研究邻域和方向提供地表水系的基础数据。
    采集清代方志及水利档案中有关河流改道、沉积的相关内容对若干河流的人工改道、河床容积(m3)、人工扩容量(m3)等现象和数据进行重建;基于GIS技术,使用多源资料数字化处理1918年和1978年1:50000军用地形图、长江口南支海图(汇编资料)中所记录的河流信息,消弭或减少其误差,构建1km×1km网格体系对河网密度(km/km2)、长江口南支3断面年份(1861、1912、1953年)深度(m)、上海地区大陆滩涂2断面年份(1918、1978年)面积(km2)和位置等数据进行管理和指标提取。
6、刘景纯教授的《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变革》一文发表
    2015年7月,刘景纯的《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变革》一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20-28页。该文章讲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的沿革地 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变革。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从这一过程中走来,并以其研究实践推动了这门学科的转变进程。30年代初,识沿革地理学,主要还是" 乾嘉"崇拜和跟着当时的学人一起做;40年代日渐产生"困惑"和"意欲突破",并希望借助于几项具体研究加以探索,其中有些探索不是很成功,有些研究却已 经部分地实现了对于以往传统的突破,最后于50年代以后逐步实现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系统性转变。过去有些相关研究有一些不确或错误的观点,应结合史 念海先生的思想和实践过程加以重新审视。
7、卜风贤《樊迟问稼故事所见先秦儒农关系》一文发表
    2015年6月底,卜风贤的《樊迟问稼故事所见先秦儒农关系》一文发表于《中国农史》2015年底6期,第71-76页。该文主要内容讲述了"樊迟请学稼"是《论语》中的一个故事章节,历来解读不一, 若将此事置于农史学科视野审读,或可研判先秦时期儒家与农家之关系。从樊迟问稼之内容看,先秦农家有农官(农稷)之学、农技之学和农户之学三种流派。从樊迟问稼之对象看,孔子时代诸子百家自成派系,各有术业,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有了各自独立的发展,儒家与农家处于相互疏离的对等关系。从樊迟问稼之 主体意图看,儒家弟子樊迟意在探索一条适宜于儒者的农业道路,即在儒家与农业之间寻求建立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8、张莉《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发表

    2015年7月,张莉(第一作者)的《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3辑,第5-17页。该文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 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 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 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 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 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9、史红帅的《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移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一文发表

    2015年10月,史红帅的《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移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4辑,第37-56页。该文主要讲述了历史时期渭河河道移徙是关中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安县境渭河的摆动与汉长安城基址、汉唐渭桥遗存关系密切,对沿岸村落、农田、滩地等多有影响。本文基于大量清代题本、奏折档案,结合方志、舆图资 料,以清代长安县北乡高庙村、席王村、东席村、西席村、中席村、师家道口村、唐家村等周边马厂地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招垦缘起与发展、分布与规模、会勘类 型与流程、滩地类型与土壤特质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渭河滩地冲淤的时间特征、村落、滩地与河道的空间关系、河道"南迁"与"北徙"的变迁过程,指出渭河主 河道迟至乾隆、嘉庆时期,仍然距现今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渭桥遗址埋藏区较近;渭河北移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完成的,并不存在由于某一次或某一年渭河涨溢而引发 河道"大规模北移"的现象;长安县境渭河河道总体上呈现出"北趋"的大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也是河道移徙的重要特征之一。 

10、穆兰《Effects of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o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in a greenhouse in Northwest China》一文发表

2015年8月,穆兰的《Effects of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o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in a greenhouse in Northwest China》一文发表于《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Soil & Plant Science》2015年第8期,第735-746页。

This paper shows:Mulching is considered a desirable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and stabilizing agricultural crop production.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ulching practices on hot pepper (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PLR) curves, and growth parameters,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Consequentl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2011 and 2012 growing seasons in Northwest China using four types of mulching practices (without mulch; wheat straw mulch; plastic film mulch; and combined mulch with plastic film and wheat stra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ulching increase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to water vapor, intercellular COconcentration,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transpiration rate. Mulching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LR curves, and important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pparent quantum yield, 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 and light saturation point) were all improved under combined mulching condi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mulching practices. Therefore, it is inferred that hot pepper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nder combined mulching, and thereby the combined mulching is recommended for hot pepper cultivation in greenhouses due to working well to facilitate soil condition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plant growth, and marketabl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11、聂顺新的《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内地诸州府国忌行香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与《唐玄宗御容铜像广布天下寺观考辨》两篇论文发表

聂顺新的《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内地诸州府国忌行香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一文发表于《敦煌研究》2015年第6期,第88-95页。该文主要讲述了张议潮、张淮深叔侄统治时期的敦煌,曾多次举行国忌行香活 动。晚唐敦煌的国忌行香活动与内地诸州府相比,至少存在三点差异:其一,国忌日数不同,睿宗、肃宗、德宗的国忌日在内地早已废止,张氏叔侄治下的沙州则继 续在其忌日设斋行香;其二,国忌行香举行地点不同,晚唐敦煌以开元寺为主,其他七寺亦有举行,内地诸州府则是所有国忌日均在当州开元寺(观)举行;其三, 沙州的国忌行香活动允许士庶百姓参加,内地则不允许。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晚唐沙州举行国忌行香活动并非经过唐中央敕许,而是张议潮自行主动模仿内地制度 的结果;同时,也与沙州特殊的寺院体系,以及张氏叔侄希望藉此获得当地士庶支持、巩固自己统治的意愿有关。

其另一篇文章《唐玄宗御容铜像广布天下寺观考辨》发表于《唐史论丛》第二十一辑(2015年10月)。该文通过对传世文献中所谓“玄宗御容铜像”共同制度起源的追溯、对所谓“玄宗御容铜像”在唐代供奉地点的考证复原、以及对所谓“玄宗御容铜像”具体形制的 考证分析,指出传世文献中所谓“玄宗御容铜像”,实即天宝三载玄宗敕令天下诸郡开元观、开元寺以金铜铸造的自己的等身天尊像和等身佛像。《唐史论丛》是中国唐史学会与我校唐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集刊,由史念海先生创办于1987年。目前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唐研究》并称国内中国中古史研究三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