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2016年第4期工作简报
1、西北研究院召开青年教师科研座谈会
2、“PES的研究进展”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3、山东科技大学牟乃夏副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4、西北研究院开展2016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测试工作
5、潘威副研究员赴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所进行学术交流
6、我院多位老师应邀参加上海交大“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工作坊
7、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荣获“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荣誉称号
8、党委委员刘景纯教授为西北研究院全体党员讲党课
9、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历代引泾渠口野外考察
10、我院举办研究生乒乓球、羽毛球赛
11、台湾中研院萧代基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12、西北研究院读书班赴陕南考察
13、我院师生赴上海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14、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漕渠及其沿线遗址野外考察
15、西北研究院召开2016年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会议
16、湖北师范大学城市学院到我院交流
17、西北研究院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和基地重大项目规划修订工作会议
18、我院举办2016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系列活动
19、西北研究院举行2016年下半年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20、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1、研究院潘威副研究员应邀赴云南大学学术交流
2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一农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3、我院举办“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研讨会
24、我院师生参加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协会年会
2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为我院野外考察学生做学术报告
26、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宝鸡地区九成宫、雍城及相关遗址考察
27、西北研究院对研究生宿舍进行冬季安全检查
28、我院举办“关中地方档案和民间历史文献收集与整理”青年学术沙龙
29、我院“关中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文献田野考察队年度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30、我院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
31、我院教师参加全国历史地理青年学者论坛
32、我院举办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论坛
 
 
1、西北研究院召开青年教师科研座谈会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院未来发展的重责。聆听青年教师的心声,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解答青年教师的疑惑是我院的重要工作之一。10月13日上午,西北研究院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召开了青年教师座谈会,副院长王社教参加并主持了此次会议,办公室主任薛滨瑞和青年教师肖爱玲、崔建新、李大海、高升荣、杜娟、张青瑶、穆兰、豆建春、丁晓辉、聂顺新、宋文飞、屈亚婷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会上,王社教向青年教师传达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会议和近期教授委员会讨论会议的内容与精神,解读了经费管理办法并通报了2016年学科经费使用情况,薛滨瑞对目前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补充。王社教根据目前的经费状况,对青年教师提出经费使用方面的建议并对2017年的经费预算编制情况进行说明。同时,王社教通报了教授委员会目前讨论并决定的丛书出版工作和人才招聘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提交书稿并尽力宣传我院的常规人员补充计划。
    随后,与会的青年教师依次发言,从目前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希望研究院给予的帮助、对研究院基地与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研究院应该发挥交叉学科的特色,在项目的申报和执行中加强史学和经济学的联系。建议以小组、团队的方式进行合作,外出采集基础数据并建立西北地区涵盖史学和经济学的数据库,为研究院以后的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帮助。青年教师还提出研究院应紧密结合国家政策,积极与沿线省市政府沟通与合作,为“一带一路”下西北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此外,教师们还讨论了经费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王社教一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落实想法的建议,表示只要是对研究院的发展有利的,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有利的,研究院会尽全力帮助和配合。
最后,王社教赞扬了青年教师为研究院出谋划策的精神并希望以后也能继续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青年教师化危机为动力,为西北研究院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PES的研究进展”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16年10月19号上午,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举办了”PES的研究进展”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经西北研究院宋文飞博士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李国平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会议由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的方兰教授主持,我院青年教师穆兰、丁晓辉、豆建春等参加了会议。
    李国平教授从世界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环境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宏观背景出发,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指出我国践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机制的必要性,并对PES的现实与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会后,李国平教授与师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对学生以后的研究、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最后,会议在与李教授之间的热烈互动中愉快的结束。
 
3、山东科技大学牟乃夏副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6年10月19日晚,山东科技大学牟乃夏博士,副教授,应邀在雁塔校区崇鋈楼问道堂做了题为《GIS之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西北研究院方兰教授主持,来自我校西北研究院、旅环院等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牟乃夏博士的报告分别从GIS系统概述、ArcGIS软件介绍、GIS行业应用案例和地理信息领域当前重要的主要工作四个方面,通过生动有趣、内容详实、深入简出的报告,让在座的师生对GIS的发展历程、主要GIS软件的功能、GIS系统在不同行业场景中的应用现状,以及GIS系统未来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了解。
    报告结束后,牟乃夏博士还就GIS专业学生就业形势、GIS系统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与会学生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整场报告,牟乃夏博士在GIS领域深厚扎实的专业积累、丰富的开发经验、以及富有热情的讲演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西北研究院开展2016级研究生入学教育测试工作
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熟知校规校纪,规范好个人的日常行为,西北研究院近期对2016级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入学教育网上测试工作。
为了全面了解新生们对《研究生手册》等文件的掌握情况,本次测试由学生守则和学术道德两部分构成,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题目着重突出了请假制度、奖助制度和学术规范等。旨在通过测试,新生们能够对学校和学院的规章制度有所了解,从而方便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本次测试采取了网上答题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指定时间段内登录考试系统进行练习和考试。为了能够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院研究院教学秘书和相关老师结合实际工作设计了数百道试题,形成的入学教育题库。本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包括55道单选题,20道多选题和25道判断题,试题随机产生)。截至目前,我院已完成了入学教育考试和入学教育补考工作,2016级硕士研究生已经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相信通过这次测试,2016级研究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秉承师大“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度过三年精彩的研究生学习生涯。
 
5、潘威副研究员赴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所进行学术交流
 应浙江师范大学环东海所邀请,潘威副研究员于10月21日参加了在浙江师大举行的 古旧地图研究与利用 的小型学术交流,并发表报告 中国历史地貌研究与地理信息技术 。并与环东海所的浙江历史聚落和河流信息研究小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6、我院多位老师应邀参加上海交大“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工作坊
 10月22至23日,潘威副研究员,王向辉编辑与李鹏博士后参加了由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的历史地图与历史地理 工作坊,此次会议共有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广东社科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九家单位的十五名学者参加。此次大会首先由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曹树基教授致辞,之后,主办方委托任玉雪教授介绍了由其团队完成的 中国历史地图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是历史地理学内部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该系统的建立不仅能支持在线地图浏览和下载,未来还将发展用户上载个人数据的功能。
在个人报告环节,潘威分别做了《基于ACF的近代河网结构研究》和《1935年新疆三十万分之一地图与地表水数字化》的报告,以个案形式介绍了西北研究院GIS实验室的“数字历史河流”的研究。李鹏博士后的报告《从民族国家建构看清末民国中国历史地图编绘》 ,则通过梳理近代的历史地图绘制特点,论证当时历史地图绘制所体现出的民族国家意识。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围绕近代地图研究与利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时空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工作坊体现出了当前学界内历史地理信息化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各个单位基本都在将历史地理信息化技术与自身研究特色相结合,这种各显神通的格局令人感到此方向有着良好前景。但同时,当前历史地理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资料数据难以共享,各个单位缺乏协同的问题。
 
7、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荣获“全国先进社科组织”荣誉称号
    10月18日至22日,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27次工作会议在湖南省株洲市召开,大会揭晓并表彰了表彰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和社科工作先进个人,挂靠在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西安历史地理学会荣获“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的荣誉称号。
    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株洲市社科联承办。会议以“建设新型智库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交流心得,互相促进学习。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66个市、州、盟社科联及社科组织代表近900人参加了会议,学会高升荣副秘书长代表学会参会领奖。
    西安历史地理学会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于1987年创办的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学会挂靠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现为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学会成员由设在西安市的各高校教师、国家及省市考古研究人员等组成。西安历史地理学会成立以来,学会成员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和市社科联组织召开的各种相关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加强西安历史地理基础学术研究和古都西安大遗址保护相关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西安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如在西安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并举办与之相关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多次荣获先进社会科学学会的荣誉称号。
    学会积极关注和参与西安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依靠学会学术研究专长积极承担与城市文化建设和规划有关的项目和参与西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组织的相关研讨活动。如学会成员在西安市曲江池遗址、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昆明池遗址、城墙遗址、小雁塔历史街区以及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等具体项目中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如《曲江文史宝典》《曲江池历史文化风景区研究》《荐福寺小雁塔文史宝典》《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文本研究》《西汉长安——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西安历史人物故事雕塑》《西安小史丛书》等一系列学术成果,为西安市的大遗址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利用提供了历史文献支撑,进而丰富了本市文化建设内涵。
    学会成员积极设计和承担各级社会科学研究及政府和相关研究院所设置的各类课题,加强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挖掘。如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学会会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课题“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另有诸多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文本研究”“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专项评估报告”“大明宫遗址历史文化敏感性研究”“汉唐城市文化研究”“西汉长安城研究”“ 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14-20世纪西安城市空间演变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西安宗教碑刻辑录与研究”等诸多各级各类项目,扩大了本学会的学术声誉。
    学会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及研讨会,加强学会成员的专业学习以及与相关专业学者的学术交流。仅去年学一年,学会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举办了“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系列报告”,学术报告的题目分别是:《黄土高原上的早期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舆华相宜——解读彩陶密码》、《秦汉时期畤的结构特征研究》、《蓄势强秦—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由畯簋说西周列王年代》、《“黑石号”沉船及其所在时代的中国瓷器生产》和《中亚古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会平均人数都在80人之上,研讨氛围浓烈,促进了学会的学术研究工作。此外,还举办了“渭桥•渭河•长安城”学术沙龙活动及“丝绸之路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为拓展学会学术研究领域和视野,近年来有许多会员相继远赴美、英、日、韩及台湾地区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探索古都西安在都城制度和学术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学会非常重视科普宣传工作,积极承担陕西省、市、县、镇各级领导干部自主选学培训项目“名城、名镇、名村与美丽陕西”的授课任务,开设的课程有田园都市与美丽乡村、古都长安环境建设与启示、历史城镇建设及其经验、传统聚落的环境观及其价值、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过程和保存现状,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社区功能提升的国内外技术和经验,认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在美丽陕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其对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美丽陕西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
    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在西安市社科联、西安市民政局的领导和帮助下,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关注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及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通过学术研讨和培训等活动,积极发挥学会学术研究有用于世的治学原则,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8、党委委员刘景纯教授为西北研究院全体党员讲党课
    2016年10月27日晚7点,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委员刘景纯教授为西北研究院全体党员讲了题为“不调查,瞎说话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学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札记”的讲座。西北研究院教工支部、博士生支部、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参加了此次学习。本场讲座由西北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书记高升荣主持。
    刘景纯教授将自己学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的心得和体会加以凝练,提出了“不调查,瞎说话是共产党员的耻辱”。首先,刘教授介绍了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缘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两个过程: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二是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时期的实际困难和需要,包括反对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通过调查,毛泽东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社会认识材料,为正确领导或指导当时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
    其次,刘教授介绍了毛泽东对农村调查的基本认识。从客观原因来讲,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所以我们自己非做搜集材料的工作不可;从理论要求上来讲,实际工作者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也不能依靠别人预备的;从科学要求的高度来讲,“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在调查方法上,不但强调甘做小学生以获得真实的情况,而且强调要对这些材料会做研究。
    最后,刘景纯教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尤其指出毛泽东的一系列农村调查成果,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依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一是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等等。研究历史,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社会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特别是农村史,历史上个我们留下的资料不多,且多是零碎的、很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调查工作,以获取第一手的丰富的资料。其次,要注意理论和具体材料分析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对立统一方法,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后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对于我们都是有重要的认识论的启发意义的。
    通过此次党课学习,每位党员不仅更加深刻理解了“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清楚这样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对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如何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着现实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历代引泾渠口野外考察
10月30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在我院方兰副院长、肖爱玲和孙建国老师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岳连建研究员的带领下,对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历代引泾渠口、李仪祉纪念馆进行了考察。
久雨初霁,一扫多日的阴霾,考察队按照原定计划对位于泾河东岸的历代引泾渠口的考察正式启动。考察队一行首先驱车来到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的李仪祉纪念馆。李仪祉纪念馆为纪念民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而建立,它同时也是一座集水利发展史、水利文化展示、水利科学普及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纪念馆。讲解员结合展厅陈列情况,热情的为考察队讲解了关中水利发展概况、李仪祉先生对包括泾惠渠在内的“关中八惠”的设计与修建、建国后关中水利发展概况等,使同学们对泾惠渠等考察对象在内的关中水利工程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考察队来到位于泾阳县王桥镇木梳湾村西南,先后对郑国渠引水口、郑国渠故道、郑国渠大坝、樊坑渠首、井渠遗址、泾惠渠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历代引泾渠首遗址是199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其进行实地考察、规划、整修,能够推动其有效开发与保护。岳连建研究员等在行进过程中为同学们讲解了井渠类似于今日新疆坎儿井的运作方式。肖老师在郑国渠大坝遗址边为大家指出大坝遗址土层痕迹,并指出此段大坝遗址是否确为郑国渠大坝遗址实际存疑,鼓励大家继续探索解答。方老师则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向同学们讲解了各地引水灌溉政策以及有可能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等。由于受连日降雨以及河岸地形崎岖的影响,道路较为泥泞,但考察队员热情不减,穿过田地、果园,徒步行走了十多公里的路程。遗憾的是由于泾惠渠中段施工的影响,考察组未能按计划朔泾惠渠而上,未能到达现代泾惠渠首水利枢纽。
午后,考察队一行到达国家旅游名村袁家村,小组成员分散考察并简单用餐。虽已过了午餐正点,但袁家村仍然游客如织,可见当地旅游业发展之盛。考察队同学们对袁家村的空间结构、餐饮特色、民俗活动等做了大致的了解。
通过此次考察,同学们对关中水利建设、郑国渠引水灌溉工程、历代引泾渠口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察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1. 我院举办研究生乒乓球、羽毛球赛
10月19日至11月2日,我院研究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先后组织了学生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其中乒乓球赛为单打,比赛地点为雁塔校区乒乓球场,受天气因素影响,分10月19日下午和10月29日下午两次进行。羽毛球赛为双打,比赛地点为雁塔校区体育馆内,时间为11月2日晚。比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以鼓励同学强身健体为目的,同时达到以球会友的效果,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师门间同学的课下交流,使院内同学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同学们在场下积极训练,在场上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为观看比赛的同学奉上了精彩的表演。最终徐雪强同学在决赛中以3比0击败吴洋同学,获得乒乓球单打冠军。徐雪强同学与徐冉同学的组合在决赛中以2比0击败梁陈同学与孟超祥同学的组合,获得羽毛球双打冠军。
  1. 台湾中研院萧代基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6年11月7日上午,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萧代基教授在雁塔校区崇鋈楼怀德厅做了题为“Incentives for Controlling Pollution with Uncertainty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a Long Life Cycle: Cases of Soil Pollution and Other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我院方兰教授主持,刘明教授以及宋文飞、穆兰、豆建春、丁晓辉等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萧代基教授结合中国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资源环境污染防治的现实问题、漏洞,介绍了台湾土水污染防治的解决策略和法律制度。精彩的报告使全院师生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踊跃提问,讨论气氛热烈,收获颇多。
 
  1. 西北研究院读书班赴陕南考察
2016年11月2-3日,潘威副研究员带领读书班16名同学赴陕南进行野外考察。本次考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0年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资助。本次陕南考察重点为考察褒河上的山河堰-褒惠渠-石门水库工程和勉县的汉惠渠工程,并探访了藏于柳营村文昌宫内的“乾隆山河东堰上下坝均平水利碑”。在汉中市内,考察队还参观了汉中市博物馆,特别是对博物馆内“汉台碑林”中的碑刻材料进行了调查。通过本次考察,结合读书班正在进行的《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阅读活动,希望同学们对陕南地区的河流变迁和水利发展有切身体会。
  1. 我院师生赴上海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11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暨“江南灾害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开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卜风贤教授和武文花、罗旭洋、季旭三名研究生参加。
在主题报告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做了“古代江南水文与旱涝关系及灾害防御中的科学手段”的报告;中国地震局高建国教授做了“浙江省近两千年来台风风暴潮图谱”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朱浒做了“赈务对洋务的倾轧——‘丁戊奇荒’与李鸿章之洋务事业在1870年代的顿挫”的报告;我院卜风贤教授做了“灾害史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的报告,从共识性问题、热点问题和学术难题三个方面对灾害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展开论述;此外,还有陈业新教授、徐海亮教授、安介生教授、余新忠教授、夏明方教授做了关于历史时期的灾害问题与研究的相关报告。
会议安排了六场分场报告和两场青年学者论坛,在第一场青年学者论坛上,我院卜风贤教授作为主持人和评论人并在闭幕式上对本场论坛情况作总结发言,武文花和罗旭洋分别作了“清代江淮地区水旱灾害变化分析”和“浅析1920年海原大地震所致西吉县党家岔震湖形成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报告;在第二场青年学者论坛上,季旭作了“试论我国历史上治蝗观念的阶段性变化”的报告。最后,会议从近二十篇博硕士研究生论文中评选出了八篇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其中,罗旭洋和季旭的论文分别荣获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1. 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漕渠及其沿线遗址野外考察
11月19-20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与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在李令福老师、肖爱玲老师、孙建国老师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曹龙研究员的带领下对漕渠遗址、渭南博物馆、西岳庙、京师仓遗址、潼关古城、三河口等处进行了考察。本次考察得到了渭南博物馆、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和潼关县文物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使本次顺利圆满完成。
11月19日8点整,我们准时从陕西师范大学西停车场出发,9:06到达位于浐灞交汇处以北的灞桥区新合镇新合村漕渠遗迹处。经史念海等先生考察这里是汉代漕渠流经之处,马正林先生当年考察这里尚有漕渠商店等。但经过几十年的桑海沧田,地貌形态已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原来的良田已经建成了村民宅院。此外村中心台地上有寺庙一座——无量寺。漕渠的遗迹因千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已经难以辨别,依据文献记载和地形的考察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漕运的繁忙景象。
10:30左右,我们驱车来到了渭南博物馆,借调在这里、毕业于西北研究院的温二强同学接待并安排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渭南博物馆今年刚刚建成开馆,基本陈列以《与华相宜——渭南故事》为名,具体分为物华天宝、远古寻根、先秦记忆、京畿重地、龙兴之地、国脉所在、俗风和雅、烽火秦东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以时代为背景,选择著名人物、代表性事件、重大成就作为“点”,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突出各个时代文化特点,系统详细地展示了渭南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下午2:20左右,肖老师从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取到西岳庙的免票单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华阴市岳镇的西岳庙。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集灵宫于黄甫峪口,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现存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内城外廓,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亭、堂、楼、坊相错其间。通过讲解员的系统讲解,同学们对西岳庙建筑形制以及不同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
下午5点左右,我们终于找到了位于华阴市双泉村南的京师仓(华仓)遗址,大费周折的主要原因在于此地基层行政区划的多次变更。京师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是在漕渠渠尾处修建的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京师仓位于该村的最高地处,当地人称为瓦渣梁,汉瓦依然随处可见。李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师仓选址这里的原因以及漕运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在双泉村我们还偶遇了老腔文化传承人张喜民先生,他向大家热情介绍了老腔与漕运的关系。老腔发源于纤夫们为了整齐划一动作而发的呐喊声,逐渐形成了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古老遗响。晚上6:40到达潼关县城住处。
20日8点整准时出发,在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宋学祎局长等的带领下对潼关古城南水关、水坡巷、东山景区展示项目、仿古一条街、女娲广场、山河一览楼(与潼关县博物馆一体)、三河口湿地公园、杨震纪念馆、岳渎公园等进行参观,途中宋局长不仅对潼关历史及古城价值和特色、周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遗迹及相关人物故事、古城保护和开发、潼关未来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同学们也就相关问题向宋局长进行了互动,加深了对陕西东大门的了解。
下午2点整,我们结束了潼关古城的考察返回西安。返回途中,曹龙研究员有帮我们联系了秦东陵文管所杜所长。下午4:50左右我们到达秦东陵四号墓,在这里杜所长为同学们解说了秦东陵的发掘过程、墓葬结构以及陪葬墓情况等,同学们还就广泛关注的中国第一位太后芈八子(芈月)是否就葬在秦东陵的问题请教了杜所长,他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此次考察,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顾炎武曾经说过:“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1. 西北研究院召开2016年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会议
11月15日下午,我院在文科科研楼三层会议室召开了2016年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会议。西北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副主任委员卜风贤、委员王社教、方兰、张力仁、肖爱玲、崔建新、高升荣和党委委员刘景纯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刘明主持。
首先,刘明就本次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会议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指出在评定时一定要做到公平与公正,严格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研究生院相关通知和规定以及我院的各项奖助学金评审细则进行评选。
会议开始前,研究生秘书张瑾向各位委员提交了相关材料,并汇报了由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和班委会成立的评选小组于11月14日晚上7:00召开的会议情况,向各位委员说明了平时表现的加分项目及推选的优秀研究生干部人选。
之后,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逐一审查了所有申请奖助学金学生的评选材料,包括国家奖学金申请者10人、何崇本创新奖学金申请者5人、园丁奖助学金申请者25人和积学奖学金申请者120人。西北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评定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以及本院制定的评选细则,严格以申请人实际学业成绩、科研成果与综合表现为依据,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各类奖助学金的拟获得人选。
本次会议仔细讨论了每位申请者的各项数据表现,历时约4个小时,最终做出了谨慎且负责任的决定。研究生各类奖助学金拟获得名单已在研究院官网和院办公告栏上公布,接受各位老师和学生的监督和审查。
 
  1. 湖北师范大学城市学院到我院交流
2016年11月23日湖北师范大学城市学院吴乐知副院长一行三人来我院进行调研。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和办公室主任薛滨瑞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吴乐知副院长首先表明了来意。他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历史地理专业全国闻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研究团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湖北师范大学城市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及学院领导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和历史科学专业以及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高度重视,针对学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事项希望与我院进行交流,取经。
王社教副院长对调研组表示了欢迎,简要介绍了我院的整体情况和历史地理专业建设发展的情况。谈到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时,王社教表示,湖北师范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强化科研,注重对外交流,同时需要考虑招生与就业等问题。随后其他老师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
 本次调研,双方院校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得了很多共识,为历史地理学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意见。
 
  1. 西北研究院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规划和基地重大项目规划修订工作会议
11月23日下午,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反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项目总体规划评议结果的通知》有关要求,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对《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十三五”基地发展规划》和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规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基地主任王社教教授和基地重大课题主持人侯甬坚教授、卜风贤教授、刘明教授、刘景纯教授及基地秘书薛滨瑞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基地主任王社教教授主持。
    会上,王社教传达了《通知》的相关要求,希望各项目负责人根据专家评审反馈意见,对已通过专家评审的研究院“十三五”建设规划、科研项目规划和五个重大项目的设计进行修订和完善,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会的基地重大课题主持人分别结合反馈意见和《基地十三五规划》以及重大课题规划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十三五”期间,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研究特色和优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特别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突出研究特色、优化科研团队、促进学科交叉、产出标志性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
  1. 我院举办2016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系列活动
11月24日下午,我院举办了研究生“分论坛”学术报告,与会的老师有:刘明、豆建春、丁晓辉、宋文飞,报告人有:王丽平、杨钰杰、金鑫。会议由赵雅文主持。
首先,王立平做了关于市政债券的详细研究,提出了由于目前地方政府融资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市政债券的现实意义。随后,她介绍了融资债务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城镇化融资规模的存在的问题。最后,王立平提出完善现行市政债券制度、加强财税体制、金融体制配套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接着,杨钰杰的报告突出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最优动态路径的探索,由于发展经济学经过新古典学派和内生增长理论已形成体系,但是,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动态路径的探索,至今仍困扰着学术界,报告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论证。
最后,金鑫就股票市场的预测问题,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主要介绍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通过降噪,数据进行预处理,涉及的方法有奇异谱分析、经验模态分析,随后介绍BP神经网络和三种权值调整方法,最后提出神经网络集成的概念,形成目前比较完整的神经网络的应用范例。
对三位报告人的成果展示,讲评老师提出了中肯、且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他同学反应热烈,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16年11月24日,我院在崇鋈楼怀德厅举办了“2016年研究生学术分论坛暨第十期河山研究生学术论坛”。郭世强、张丽洁、史行洋等八位同学作为报告人参加了本次分论坛活动,王社教、刘景纯、崔建新、李令福、李大海、聂顺新六位老师为本次学术论坛的点评嘉宾。
本次学术分论坛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场报告人分别是李小琴、史行洋、张丽洁、徐雪强四位同学,四位同学分别就各自研究进行了报告。其中史行洋同学的文章由于思路严谨,论证充分,材料运用得当,得到了点评嘉宾刘景纯老师的高度赞扬。张丽洁同学运用GIS技术对清代河南省额征河银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并引入“矛盾指数”概念,具有创新性,也得到了王社教老师的肯定。下午场的报告人分别是田大刚、胡世明、郭世强、赵建勇四位同学,其中郭世强同学以西安民国时期下水道系统的变化为切入点对西安城市排水系统的近代转型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演讲流畅,引用材料翔实得到了点评嘉宾李令福老师的肯定,但是李老师也指出了其研究缺乏空间关系分析等缺点。
下午17:30 ,本次研究生分论坛接近尾声,李令福老师作了论坛总结,认为本次研究生分论坛举办非常成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让研究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探讨,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类似活动中来,从交流中取得进步
 
  1. 西北研究院举行2016年下半年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11月25日上午9时,西北研究院在文科科研楼三楼会议室举行王大宾博士生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王大宾博士生的指导教师为萧正洪教授,其毕业论文题目为《技术、经济与景观过程——清至民国年间的河南农业》。组成答辩委员会由王星光教授、吕卓民教授、李令福研究员、卜风贤教授、刘景纯教授组成,并由王星光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院教师张青瑶博士任答辩秘书。
整个答辩过程严格按照答辩程序进行。首先由王大宾博士生对其论文的选题、学术史回顾、研究思路、材料的使用、创新点、结语、存在的问题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陈述。《技术、经济与景观过程——清至民国年间的河南农业》在考察清至民国河南地区农业问题与回述学术史的基础上,选择以景观过程的视角考察技术组合调整与经济方式变革的关系,来探讨农业技术在特定人地关系条件下的适应模式。论文提出,农业景观的变化既是技术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答辩委员会对王大宾博士生的论文及其陈述做出来客观评价,认为该论文是在技术选择的基础上对景观过程的分析,将景观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问题意识。该研究较之以往研究有一定突破,论文具有积极的探索性意义和开创性价值。王大宾博士生针对各位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辩。
经答辩委员会评议,建议授予王大宾历史学博士学位。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
 
  1. 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11月24日晚19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应邀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闻道堂举行了题为《立国于中:中国古代国家都城的区位选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萧正洪教授主持。王星光教授现任郑州大学学部委员、中国史重点学科负责人、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
王星光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运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中原群都”现象从环境条件与文化理念两个层面做了解读。“中原群都”现象的产生与中原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处在黄河中游与下游相交接的地区,为黄土高原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地貌过渡带,也是气候温带与亚热带相交的的中纬度地区,地貌过渡带是最有益于人类繁衍和文明孕育进化的地区。这都为早期国家在中原地区的创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夏商周(成周)立国在中原,奠定了中原以后逾千年古都的坚实根基。洛阳、开封等长期作为“大古都”正与“天地之中”的立国理念密切相关。最后王星光教授进一步提出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主辅都制”思考。
讲座结束后,我院李大海副研究员以及多名研究生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提问,与王星光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王星光教授对大家的提问一一回答。讲座的最后,萧正洪教授就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总结。
 
  1. 研究院潘威副研究员应邀赴云南大学学术交流
2016年11月26-29日,受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邀请,潘威副研究员受邀参加“史料、视野与方法:首届云南大学历史学青年学者论坛”,并做大会主题报告“基于历史文献的东北亚沿海台风频率重建,1650-1911AD”。本次青年论坛共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共45位青年历史工作者与会。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考古学和史学理论等多个学科。
与会期间,潘威副研究员受云南大学历史学系邀请,11月29日在云大东陆校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历史河流研究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主题报告。云大历史系陆韧教授、张轲风副教授等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一农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2日,中国社科院成一农研究员在我院“河山论坛”进行了“非科学的中国古代舆图”讲座,本次讲座由王社教教授主持,我校日籍教师市来弘志博士,以及我院聂顺新博士、李鹏博士及研究生数十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成一农研究员通过大量的中国古代舆图展示,讨论了建立于“准确性”不断进步基础上的中国地图学史对中国古代地图研究的影响,由于不断强调“科学”与“准确”,导致了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自李约瑟和王庸以来并无发生重要的变化。成一农研究员认为,所谓绘制不准确、不科学的地图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不应该用现代观点看待中国和西方的古地图,中国古代舆图的主流是“非科学”的,地图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古代舆图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描绘,古代地图的表现形式不能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不能用来被用作地图的唯一定义。
  1. 我院举办“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研讨会
“数字历史黄河”是通过GIS、水文模拟、工程建模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与传统史料结合,能够管理历史时期有关黄河的多种类型资料(文字、图像、视频等),并且计划开发出一套能够适用于历史地理研究的历史黄河水文模拟的方法。12月3日上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举行了“数字历史黄河”启动会暨“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趋势”青年工作坊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10余位青年学者与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地理信息化和历史学中其它信息化手段使用目前已经在海内外形成趋势,陕西师大作为全国历史地理研究重镇,在西北地区的历史环境和人文变迁中具有深厚积累,也已经制订了研究院的“十三五“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整合研究院资料室、实验室的信息化发展事业,”数字历史黄河“是研究院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师大朱士光教授指出,历史地理研究中要充分注意黄河的泥沙关系问题,在黄河研究中不仅要注意水的问题,也需要指出泥沙的作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教授提出,黄河在历史时期变迁研究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针对黄河历史时期的变迁研究应该引入新的理念,“数字历史黄河”是研究院GIS实验室团队多年探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历史地理信息化事业要继续发展。
潘威副研究员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GIS实验室“数字历史黄河”工作团队,介绍了本团队过去7年间围绕“数字历史水系”进行的多种工作,包括本团队在历史水文模拟方法、历史工程模拟与历史环境场景融合、历史地理信息的三维动态演示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及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展示了“数字历史黄河”已经完成的“黄河资料库”建设情况。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成一农研究员、复旦大学徐建平副教授、中山大学于薇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胡恒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王哲博士和陕西师范大学李鹏博士,分别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史学研究传统结合、历史文献共享方案、历史水文模拟方法的适用性、三维局地微地貌模型的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之后,工作坊进行了代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一农教授首先谈了GIS近年来在历史学界的迅速发展为历史地理研究带来了方法上的改变,但是就历史学本身来说,GIS的进入并没有对历史学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回答历史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一点是需要冷静反思的;复旦大学徐建平副教授代表复旦史地所介绍了历史政区地名数据库的建设情况,历史政区研究在复旦史地所具有深厚积淀,今后也将是复旦史地所坚持的研究方向;于薇副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GIS工作,通过跨学科的团队组合,中大历史地理信息化的主要方向是计划在可视化方面做到极致,中大历史地理所的GIS实验室虽然起步较晚,但上升势头明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胡恒副教授则谈了数字化时代之前,传统史料中具有今天“数据库”性质的资料,这一点对于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史学研究结合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胡恒副教授特别强调了要逐步推进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上海财大的王哲博士则代表吴松弟教授的“近代海关”研究团队,系统介绍了该团队在整理近代海关资料、海关资料数据库建设和近代中国贸易网络结构方面的工作,其中,王哲博士特别强调了未来全球海关贸易网络研究的可能性;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的李鹏博士后首先介绍了其母校西南大学历史地理所在近20年发展中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地图成果,之后介绍了近代西方人在川江上进行的航道测量和航道图测绘工作。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和来自于河南大学的武强博士、咸阳师范学院王永飞博士、陕西师大西北研究院的李大海副研究员、聂顺新博士等一同讨论了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多数与会代表认为,GIS的发展首先需要有实干行为,其次要注意联合和整合数据资源,第三要注意与所在单位已有的研究基础相结合。
 
  1. 我院师生参加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协会年会
2016年11月26日至27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研讨会暨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协会2016年会在广州大学举办。我院刘明教授携博士生刘莎,硕士生刘研召、杜紫薇一同参加。
26号上午会议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会邀约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林木西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蒋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郑超愚教授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引起现场一阵讨论。26号下午,大会就参会论文分四个小组讨论,综合组主要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含义;产业组主要探讨供给侧改革之下产业政策转型问题;区域组就区域经济发展与供给侧改革可能存在的矛盾进行探讨;金融组则重点探讨了供给侧改革之下可能面临的国内金融问题。我院刘明教授作为副会长主持了金融组的发言活动,该组谈论范围甚广,从宏观金融到微观金融,从农村金融到科技金融、航空金融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风险分担等,有广度有深度。同时,博士生刘莎、硕士生杜紫薇在区域组做了《“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增长态势研究》报告,指出了经济自由度、清廉指数以及能矿资源对中亚五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影响。硕士生刘研召在产业组做了《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债务价值与市场价值实证研究》的报告,最后否定了MM定理适用于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的推论。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为我院野外考察学生做学术报告
2016年12月3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李令福老师、肖爱玲老师、孙建国老师和秦汉史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的带领下,在麟游九成宫遗址、慈善寺石窟进行一天的考察之后,于当晚6点半到达凤翔县海深大酒店。稍事休息之后,晚上7点整全体考察人员在酒店九楼会议室听取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雍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考古学专家田亚岐先生的《考古视野下的秦都雍城复原研究》的学术报告,徐卫民教授主持。
田亚岐先生首先对雍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数字:“556”——秦襄公时期至秦始皇时期,这是秦国的主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秦国人建都雍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300”——秦德公到秦献公时期,这一时期,秦国蓄势秦都,获得了坚强的国家实力,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石;“83”——秦始皇至汉武帝时期,雍城成为秦始皇时期敬祖拜谒的圣都,也是汉初至武帝时期国家郊祀祭天之地;“2793”——秦人立国到当代盛世,秦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顺势而为,饮马于河的坚强理想和信念,以及秦人礼器少而兵器精的务实创新精神,历经汉承秦制以来的文化传承,成为华夏正源文明的根基所在,也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深远意义。
其次,田亚岐先生回顾了雍城考古工作历程,并把它分为四个阶段:1934年至1935年是雍城考古工作的启蒙期,徐炳昶等教授主持宝鸡斗鸡台考古,是考古人进入雍城工作的开始;1959年—1966年是雍城考古工作的探索期,开始了寻找雍城的工作;1974年—2000年是雍城考古工作的拓展期,城陵结合、发掘墓葬,秦公一号大墓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奠定了雍城的基本格局,宫城、陵室位置基本明确,但未发现郊外祭天祭祀的遗址;2001年—至今是雍城考古工作的转型期,大遗址考古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做到保护和规划,对雍城考古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展示、研究一体化。80多年持续的考古工作为世人再现了一座黄土之下辉煌灿烂的强秦都城。
田亚岐先生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雍城发掘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自然水环境是早期雍城择都的先导条件,雍城北面是雍山,大河环流、小河穿越,聚落沿河而居,交通便利,经历了早期的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变化。
第二,介绍秦雍城城市规划与沿革的“三步曲”:第一步曲以瓦窑头为中心“城堑河濒”期,其城的面积大约为1平方公里,初期城规模较小,以河为界域,是“庙寝合一”与聚落平行的和谐时代;第二步曲,以马家庄为中心的“城郭结构”期,其城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对城址进行了正式规划,双环沟开始出现;第三步曲,扩城之后“悼公二年,城雍”期,其城面积约11平方公里,出现了城外之城,完成了从初期以单一防御为主到晚期大都市的转变。
第三,在雍城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型礼制性建筑,其建筑格局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文献记载呈“左祖右社”与“前朝后市”布设,考古发现与其相对应,同时宗庙、朝寝布局上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四,确定了“聚族而居”定居背景下生活与生产型的“国人”聚落形态,目前的考古工作并没有发现城外居民聚落痕迹,贵族居于宫殿之内,而平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民居内,居民大都自给自足,城内发现了许多大型制陶、冶铁、武器加工等国营作坊,由服役人员在内工作。还发现了凌阴遗址,为秦人藏冰之所。
第五,在葬制上,秦人也实行“聚族相葬”的制度。秦人的墓型,呈中字型、凸字型、目字型、刀把型和甲字型,甲字形曾推测为秦君夫人之墓,但发现数量较少,此说法不太可能,而有可能为未享国太子之墓。随后,田先生简要介绍了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情况。秦公一号大墓发掘了10年之久,是已发掘的两座秦公大墓中的一座,反映了秦人宏大的葬制。秦公的葬式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最原始的“黄肠题凑”之式,棺椁木头的取直之法与金属加工之法,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制造工艺。
最后,田亚岐先生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雍山血池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天坛遗址,其应为汉高祖刘邦设立的北畤遗址。畤的选址应该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筑坛须有 “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神道八通”的形式和规模,此畤的发现与文献完全相符。祭祀坑也是祭天遗址很重要的部分,分为车马、玉贝坑和三牲坑,此次发掘大都为车马祭祀坑,坑大物小,属于礼仪性的。在坑内还发掘出成对的阴阳玉人,男玉人代表天与阳,女玉人代表地与阴,还有玉璋、玉琮、玉璜等。此外,推测遗址附近应有与雍畤相配套的重要建筑群,如皇帝斋宿、祀官常驻、存放祭具祭资、宰杀暂存牲品之所。在血池遗址中,一般用年龄较小动物的生肉和血液,在已发掘的祭祀坑中,有小型马坑和空坑,而在雍山附近,也有村落名为血池村,这些可能都是存在血池遗址的证据。
报告结束之后,我院研究生与田先生进行了互动,田先生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讲座于21:30左右结束,同学们获益匪浅,也为第二天的雍城的学术考察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西北研究院2016级研究生宝鸡地区九成宫、雍城及相关遗址考察
12月3-4日,我院2016级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在李令福、肖爱玲、崔建新和孙建国老师以及西北大学徐卫民教授的带领下,对位于陕西省宝鸡地区的麟游县九成宫、凤翔雍城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
12月3日,考察队一行驱车穿越险峻的岐山山脉,到达宝鸡市麟游县的九成宫遗址。九成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初名“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为“九重”或“九层”,为高大之意。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后恢复原名。麟游县文物旅游局魏益寿老师热情的带领考察队员参观了九成宫遗址博物院,并详细介绍了九成宫的自然地理位置、历代兴败之绩以及所蕴含的隋唐中晚期政治变化,为考察队员介绍了《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及其立碑始末,流传演变及其保存现状。随后,带领考察队员探访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善寺石窟,介绍了石窟诸佛像的内涵、发掘始末、保护现状等,尤其是石窟寺及其佛像身上的印痕见证和记录了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区域环境演变提供了一手资料。由于时间关系,麟游县故城没能来得及考察。
晚上7点整,在下榻的酒店会议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为考察队员做了《考古视野下的秦都雍城复原研究》的学术报告。田老师三十年如一日驻守雍城,对秦雍城的考古及其研究用力颇深,田老师从秦国早期都城的迁移娓娓道来,详细介绍了秦人定都雍城的自然地理特征,雍城的结构、手工业区、农业区、国人墓葬等的具体遗存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的三个时期(以瓦窑头为中心的“城堑河濒”期,以马家庄为中心的“城郭结构”期和“悼公二年,城雍”期),以及自1934年开始的对秦雍城考古发掘的几个主要阶段,学术界对雍城研究的主要课题。最后结合正在发掘的雍山血池遗址讲述了秦人礼制性建筑的特征及其变化,既往“雍畤”的寻觅过程及其困惑,雍畤与秦汉祭祀制度的传承。
4日一早,考察队一行先行参观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以及未完全发掘的车马坑遗址,在讲解员抑扬顿挫的介绍下,考察队一行人对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发掘始末、秦景公前后秦国的历史及其墓葬形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等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所考察队的间隙,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徐卫民教授在车上为同学们做了《真实的芈月》的学术报告,加深了同学们对秦国历史和秦人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徐教授也提醒同学们对影视作品的文学性与历史研究的学术性应区别开来。
随后,考察队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张伟然、姚大力等十多位教授组成的考察团汇合,用张伟然老师的话说这是“禹贡学会三十年来的第一次会师”。田亚岐研究员带领大家系统参观并详细介绍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在发掘的雍畤、血池遗址两处考古现场。黄土原上山风阵阵,芦苇随风摇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红旗在工地上猎猎作响;烈日当空,蓝天白云,小麦青青,与考古工作者黝黑的面庞相应成彰。考察队一行除了进一步深入对秦汉祭祀制度的理解外,更体会到文献整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重要性。
下午,考察队一行探访了凤翔县博物馆、周家大院,进一步加深了对雍城发展历程的了解以及以雍城为代表的三秦文化的认识。20:00左右安全抵达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西停车场。
为期两天的考察落下帷幕,考察队员收获颇丰,深化了对历史地理学专业以及综合运用包括考古等资料在内的研究方法的认识。
 
  1. 西北研究院对研究生宿舍进行冬季安全检查
随着天气的进一步转冷,学校用火、用电量也日益增加。为了加强研究生防火安全意识和卫生工作,彰显研究生宿舍安全文化氛围,12月7日晚上18:30,我院在全体研究生中开展了2016年下半年研究生宿舍防火安全卫生文化检查。西北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办公室主任薛滨瑞和研究生秘书张瑾分别带队,由院党支部、研究生会生活部和各年级各班班长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宿舍进行了安全、卫生检查,以各类制热电器、易燃易爆物品为重点,排查宿舍安全隐患。
检查组深入各学生宿舍,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检查:一是检查有无违规电器的使用情况,二是检查有无私拉乱接电线的情况,三是检查是否存在防火安全隐患,四是检查个人卫生情况。检查组要求学生要增强安全用电意识,严禁在宿舍内使用违规电器,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使用明火如电炉等。做到人走灯灭,安全使用电器,防患于未然,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宿舍安全。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部分学生存在使用老旧插排和白炽灯距易燃物过近的情况,在此提醒全院学生:一定要注意更换老旧插排,易燃物要远离电源,注意安全使用电器!
另外,我院下学期即将搬往长安校区,研究生宿舍搬迁工作即将展开。王社教除了对研究生的用电安全进行检查之外,也提醒并检查了研究生的个人物品整理等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本次安全检查既是对学生宿舍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也是对研究生冬季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促进,为研究生营造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1. 我院举办“关中地方档案和民间历史文献收集与整理”青年学术沙龙
12月9日上午由我院教师发起组织的第一期“关中地方档案和民间历史文献收集与整理”学术沙龙活动,在我校雁塔校区举行。我院教师高升荣、崔建新、张青瑶、杜娟、李大海,以及参与考察活动的十余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沙龙由研究院关中田野考察小组负责人高升荣博士主持。
本次沙龙主要包括档案文献收集、田野研究和圆桌讨论三个部分。首先,参与本次沙龙的全体教师和研究生,集体回顾了此前5次考察活动的行程日志。然后,考察小组负责人高升荣博士向大家详细介绍和汇报了这5次地方档案收集活动的主要情况,重点分析了相关馆藏的主要特色及保存现状。随后,李大海博士向大家汇报和展示了关中民间历史文献地收集情况,主要包括元明清三代各类碑刻、族谱和土地契约文书等资料。然后,他进一步提出了搜集关中乡村祠堂分布现状信息的研究计划。
其次,研究生洪文静和宋亮分别就各自的田野点研究,向大家做了简要地汇报,特别就其中县域水利分布格局与宗族势力、明清民间村社的信仰组织与地域结构等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具体计划。
 最后,与会各位教师围绕文献收集与田野研究的核心话题,从大历史与小历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区域视角、田野考察的经验与教训以及民间文献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分别展开了充分地讨论。通过这次沙龙活动,田野考察小组全体成员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提出了不少新的研究思路,收到了预期的学术交流效果。本次系列考察活动,是在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具体实施和展开的。相信借此机会,能够为青年教师凝练和深化对相关学术问题地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我院“关中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文献田野考察队年度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在我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下,由高升荣博士发起并担任负责人,青年教师杜娟、张青瑶、李大海、穆兰、豆建春以及多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关中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文献田野考察队,在今年11月到12月初期间,先后七次对关中地区各县区级档案馆的馆藏文献和其他各类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初步收集工作。同时对一些资料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了田野实地调查研究。
本系列学术考察活动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年度目标。考察队成员先后奔赴渭南市区、华州区、华阴、潼关、大荔、蒲城、白水、澄城、郃阳、韩城、富平、永寿、乾县、咸阳市区以及长安区各地档案馆,对其中馆藏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初年农业、水利方面的档案资料,还有民间族谱、清代民国土地契约文书等资料的保存情况,进行了初步地调查和摸底。同时,考察队成员在各县文庙及博物馆,抄录和汇总各类尚未整理出版的碑石文字资料。期间,考察队专程前往富平和永寿二县,就水利社会、地方信仰和元代县级政区调整等问题,进行了历史地理田野研究。
本年度考察活动是在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方得以具体展开和实施的。通过实地调研,考察队初步掌握了关中东部地区各县区级档案馆相关馆藏的主要特色及保存现状;已收集到民间历史文献,主要包括尚未刊行的元明清三代碑石、族谱和土地契约文书等资料。考察队计划今后继续对关中地区进行新的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预期成果的田野考察工作,以期逐步深入研究关中地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的相关历史与现实问题。
 
  1. 我院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
12月17日,由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承办的2016年“中国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我校社科处处长马瑞映、西北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等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发布了我国首个智库垂直搜索引擎和数据管理平台——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 CTTI),经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推荐和遴选,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正在合作研发重点项目“中国智库索引”(CTTI)。该项目将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智库各类数据的在线采集、整理、保存、分析和利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智库治理及智库间的合作共建、协同发展提供便利。CTTI系统以期与全球接轨的同时,全方位、精准、科学地评价中国新型智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据悉,CTTI第一批来源智库数量暂定500家,以后每两年根据情况适当增补,同时剔除“不活跃”智库。本次会议会发布了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报告。该测评报告以第三方身份对智库机构运用资源方式的能力和效益进行过程---结果导向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构成。此次发布的智库排序按照分类排序,分别为党政智库、社会智库和高校智库。其中高校智库分类为“985”高校智库、“211”高校智库和普通高校智库。本次MRPA测评报告显示,我校是西北地区唯一高阶指数入选高校,且在“211”高校智库综合排名中居第11位。
 
  1. 我院教师参加全国历史地理青年学者论坛
2016年12月17-18日,由四川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攀枝花市旅游局、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成都市地方志学会以及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的“全国历史地理青年学者论坛暨‘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研讨会”,在攀枝花市召开。来自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出版社等近20所科研院所的30余位青年学者与会研讨。
大会特邀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做大会主题演讲。我院教师李大海、聂顺新博士应邀参会,并进行了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参会学者先后参观访问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并对攀枝花由钢铁工业城市向“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转型,进行了有益地研讨。
 
32、我院举办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论坛
2016年12月28-29日,由西北研究院举办的“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成功举办,研究院全体师生及校内外单位相关学者近16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始前,研究院副院长王社教教授做了简短而又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用“年终学术盛宴”比喻本次论坛的周到策划和精彩内容,介绍了论坛的缘起,感谢研究院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12月28日上午,侯甬坚教授、王社教教授、李大海博士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问题拉开论坛序幕。侯甬坚教授从万年尺度及世界范围提出目前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欠缺,并从时间尺度划分、中国学者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长项、用地理因素解释历史等方面引入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条件和做法。王社教教授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科地位的尴尬与学科属性和边界的模糊提出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学科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应注意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李大海博士对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概念表述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对研究中从实证到理论的逻辑路径,国家与地方尺度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入探讨。刘明教授从自身不同阶段的学术贡献引入对马克思货币理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农村金融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等的重新思考及深入探索。穆兰博士从当今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政府及地方水权、水价方面的实证研究展开对我国水资源利用路径的探索。丁晓辉博士梳理了可持续发展概念逐渐细化的过程,提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利用多层次、可实现、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12月28日下午,崔建新博士以“陕北龙山晚期文化繁荣的气候背景”为题,分析了龙山文化的分布格局,并建立起陕北龙山文化繁荣与气候回暖的相关关系。屈雅婷博士介绍了古人类学研究中骨化学、古病理学,骨化学食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新疆罗布泊地区小河文化的生业模式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播对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形成的影响。卜风贤教授对《论衡·言毒篇》以及相关毒物文献,汉代的毒物类目及其危害,汉代对毒物的知识构造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从科技史角度对汉代的毒物世界进行定位和解读。郭剑雄教授以“工业化、人口转型与长期农业增长的差异化路径”为题,结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中国农业是如何实现对传统农业的超越;建成现代农业的条件与超越传统农业的条件是否一致等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并深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宋文飞博士从供需视角对城乡收入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企业TFP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12月29日上午,肖爱玲博士以“西汉都城礼制空间演化研究”为题作了报告,对西汉中后期都城礼仪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化转变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李令福教授以“唐长安城南何将军山林营建要素与布局复原”为题,对何将军山林的景观布局,营建要素及环境与布局的关系作了报告。聂顺新博士对唐代长安国忌行香寺观作了梳理,并对文献中的国忌行香制度进行了考论。刘景纯教授“明代延绥镇红山市相关问题释证”为题,对易马城和红山市的关系,红山市的设置过程、红山市互市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释证。潘威博士首先对“数字历史黄河资料库”做了介绍,并对清顺治时期黄河岁修的执行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张青瑶博士对历史时期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研究现状,晋北地区土地垦殖政策、田赋制度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
12月29日下午,杜娟博士以陕西省永寿县为个案,对黄土台塬沟壑区清代以来的水土资源利用、水土资源流失、社会经济、民众健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力仁博士对民国时期陕绥的纠纷,划界过程需要克服的困难,如何处理与解决争议的原则与措施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报告。高升荣博士系统介绍了关中东部地区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文献,民间碑刻资料,并对档案资料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方兰教授对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陕西省县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国生物多样性创新融资机制等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豆建春博士对粮食征购率与生育率关系,老龄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做了细致分析与探讨。
在每场报告结束时,评议人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师生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大家共享学术盛宴。会议最后由副院长方兰教授致闭幕词,她认为本次会议开得热烈而又理性,全院科研人员围绕共同研究院“十三五”规划的主攻方向,站在各自的学术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学理阐述分析,互相启发促进,共同加深了学术理解,是一次圆满而成功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