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项目意在从区域内较为典型的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与城乡建设两个方面探讨西北地区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所面临的农业开发与环境变化、城乡建设与灾害环境、历史灾害与地方民生、区域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本项目旨在从生态环境史、工程建设史、灾荒史、农业史、社会史、经济史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在对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基础上,论证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城乡建设和生计安全的互动关系。自然灾害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历史过程、多元关系以及社会现状分析可以全面系统地认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研究结论。
本项目研究主题聚焦于灾害环境下西北地区的城乡发展问题。灾害环境是西北地区环境变迁的特殊状态,也是西北地区内生危机的自然地理根源。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灾害不但造成严重灾情和直接的社会影响,西北地区农业开发进程中也面临多重灾害风险,使农业生产的“西北模式”中加入了更多的技术选择成分。灾害环境也对西北地区城乡建设造成制约和胁迫,无论是城市建设中的灾害防避措施、抑或乡村社会的族田义仓,都是灾害环境下的社会应对,其目的在于规避城乡社会灾害风险,增强居民生计安全。以此为基础,通过历史灾害地理视阈下西北典型灾害区(如关中灾害区、河西灾害区等)的地方民生专题研究,进一步揭示西北地区灾害与生计的互动关系、危机与安全的调节机制。
本项目开展多学科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城乡建设与生计安全的综合研究,并且将西北局势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考量西北地区城乡生计安全在国家战略(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就使本项目的研究既有长时段的历史研究,也有针对当前现实问题的分析讨论和未来西北发展道路的前瞻性思考。本项目研究无论是从灾害环境与城乡建设、农业开发与城乡关系、地方社会与生计安全的内容看,还是从西北地区内生危机与社会应对的研究思路去审视,均有突破成见和原创性学术价值。
一、项目研究意义
环境与发展问题凸显了西北地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要矛盾,也是一个时代感极强的科学命题。在这一主题下,我们拟开展《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项目工作。
西北地区虽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欠发达、人口分布不均衡,但其作为国家西陲屏障和折冲要地,具有极强的战略地位。所以,从国家战略和危机安全角度研究西北地区的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问题,是本课题立项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灾害频发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状态,自然灾害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历史过程、多元关系以及社会现状分析可以全面系统地认识西北地区区域自然灾害发生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对当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灾害如水旱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震灾害等问题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结论。
基于历史灾害环境开展农业开发、城乡建设与生计安全的综合研究,并且将西北局势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综合考察西北地区城乡生计安全在国家战略(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突破成见和原创性学术价值。
1、从西北地区灾荒史研究向灾害环境史研究的学术转变
西北地区灾荒史向为学界重视,在历史灾害时空分布等问题研究基础上,又对灾荒救治、灾害社会互动关系、重大灾害事件等问题予以讨论。在西北地区历史灾荒资料整理方面,除了陕、甘、宁、青、新各省区若干灾荒资料集编撰以外,一些地县行政区也有计划地组织整理了一批灾荒资料。近年来,有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灾害事件、农业开发、城乡建设的相互作用研究也愈益增加,普遍认为秦汉以后随着气候变干变冷,西北地区农业开发活动加剧,不合理的开发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从历史发展来看,环境资源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空间来看,西北地域辽阔,农牧业结构复杂多样,其与环境资源条件的关系也具有多样性;从其与社会制度环境的关系看,政府和民众的农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变迁对制度变革的制约等等,也都极为复杂。几乎所有唐宋以来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同环境资源条件相互作用过程中曾经存在过的复杂因素,今天基本上仍然存在。以往基于灾害主体的研究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地区灾害与农业的互动关系问题,因此应将灾害因素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区域社会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予以考察研究,以灾害环境为切入点研究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城乡建设和地方民生等重大问题。
2、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城乡建设的历史进程
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和城乡建设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丰厚的学术积累,既有历史过程的现象描述和史实复原,也有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索探讨,愈来愈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态势。在农业开发方面,有关西北地区屯田垦殖、土地利用、农耕技术和农牧经济的地方化发展及其历史进程的研究累积颇多。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也以史念海等历史地理学家的成果尤具代表性。城乡建设的历史研究则以城市史、古都史和政区建置的研究较多,工程技术史方面的工作相对薄弱一些。
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在司马迁“龙门——碣石”区划方案里西北地区除关中平原外大体可归于畜牧地区。但经过秦汉经营,西北农区大幅度向西向北延伸,以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直至朔方一线皆转牧为农,勾勒出西北农区的基本轮廓。学术界对农业开发中的城乡关系已有关注,1950年代何兹全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1980年赵俪生先生在井田问题研究中旁及城乡关系,论述了先秦时期的“国”、“野”之别及其所代表的城乡分离关系。嗣后关于城乡关系史的研究渐趋增多,成果丰硕,基于长安城为中心的城乡关系研究和西北地区农牧生产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影响尤为突出。
3、西北地区内生危机与地方民生的历史变迁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民众生活颇为复杂,时代特征鲜明。周秦汉唐建都关中,扼控天下,长安城一度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如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首当其冲。依托关中农区的粮食生产很难满足西北地区粮食安全需要,秦汉以后不得不逆流而上漕运谷米转运京师;河湟、河套、河西农区得到有效开发后,西北边郡谷仓丰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中地区粮食安全压力。宋元时期经略西北只能量力而行,西北地区粮食安全由满足国家战略开发转为实现地方自给自足,再无必要拓展生存空间。迄止明清,西北开发再度回潮,不但返牧归农大行其道,不宜农牧的山地丘陵也被夷为农地。
生计安全方面则因为资料和计量研究方法的限制故而较多关注于晚近历史时期的动态变化。至于西北地区农业开发、城乡建设和生计安全的贯通式研究,非专门科研项目支持下多学科人员通力合作不可。为此,我们开展农业开发、城乡建设与生计安全的综合研究,以多因素互动关系为指导思想,研究其中的内在联系,并且将西北局势与国家安全结合起来,考量地区生计安全在国家战略(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项目名称: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发展的历史研究
本项目由三个子课题构成:
(1)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2)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城乡建设的历史发展
(3)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地方民生的历史变迁
二、研究目标
本项目基于危机与安全视角的西北问题研究,在环境——发展——安全三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学术聚焦,解决西北地区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困局,并期望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基于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总体思考,本项目将农业开发、城乡建设、乡村社会和灾害环境与西北地区内生危机结合起来,分别讨论脆弱生态环境下农业开发的时空格局、城乡建设的区域体系、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灾害环境的应对机制,通过其中安全与危机视角的分析探讨,将西北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农业生产、城乡建设、乡村社会和灾害环境四大因素统一纳入环境——发展——安全的总体框架下予以概括归纳,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基于西北地区内生危机与安全应对的“西北道路”论述体系。
三、基本内容
(1)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西北边地农业化进程中既有农区拓展,也有城市建设,农区拓展和城市建设紧密关联。基于区域农业史、西北边疆史、古代文明史、历史地理、丝路文化、古都和城市史等视角,探索历史时期长安城市发展与西北地区农业化的关系,对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地方化发展、农耕区拓展与郡县建置关系、丝路城市带建设及其内地化发展、西北边地社邑的农业化发展、西北边地农耕技术中的关中因素与本土化改造、长安城中的胡化景象与汉化取向等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建构灾害环境、农业开发与生计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范式,考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进程与丝路城市带扩展的时空交汇点,藉此探讨拓边西陲与天下长安的国家布局、西北边地农业化进程中的长安引力、西北边地农官建制的长安图景、西北边地农耕技术要素中的关中因素等问题。通过本项目研究,力图揭示大国盛衰与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同步关系,并对西北地区农业化进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予以专题讨论。
(2)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历史发展
主要是基于工程史、社会史、经济史、环境史等视角,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大规模城乡建设的互动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例如城池建修与遗址保护(城墙、护城河、街巷、村落、市镇、堡寨)、农业垦殖与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山地、滩地、沟谷、绿洲)、城乡水利与水域建设(拦河筑坝、截水成湖、跨区域调水、引水入城、灌溉井渠)、水陆及空域交通(铁路、公路、机场、桥梁、渡口、码头、堤岸)、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园林化举措、垃圾与污物处理)等各类开发与建设内容,对其工程规模、施工技术、经费开支、劳动力、工程管理、生态效应、民众生计、社会矛盾、问题及其对策等进行分类与综合探究,旨在为当今和未来西北地区大规模城乡建设提供镜鉴,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3)西北地区灾害环境与地方民生的历史变化
本课题将首次将灾害环境与地方民生联系起来,探讨灾害环境下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存之道,研究县域单元的灾害民生问题,为研究农民生活史开辟一条新的学术路径。西北地区灾害频发,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金融学、生态学、安全学和灾害学等研究方法,考察各种灾害对农户生计的直接影响,探讨脆弱生态环境下的城乡生活方式,概括地方民众应对灾难并实现自我救助的区域空间特征。本课题以区域历史灾害的经济与社会要素作为侧重点,探讨一定时空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影响力。通过探讨西北地区历史灾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灾害要素诠释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特征性过程,并促进灾害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结和凝练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经验教训,离不开对传统社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历时性和结构性分析。环境与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本质上通过西北地区传统社会自身的构建、运转与调适得以呈现。因此,探讨历史时期西北乡村社会的运行机制、状态与结构,就成为在深层次上解析上述问题的有效突破口。本课题选择影响传统乡村社会正常运转的民众生计安全问题作为核心讨论话题,以分析历史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有关西北地区社会危机的学术讨论为主要论述线索,尝试采用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更为全面和可靠的数据基础上,对影响传统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具体实态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所面临的重大社会危机发生的政治、社会背景,民众生计安全与社会危机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近代西北地区历次重大社会危机(丁戊奇荒、回民起义、民国大饥荒等等)背后的传统乡村社会生计状态,乡村社会的生计运作与西北社会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