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榆阳开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失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727日,由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市榆阳区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夏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宁夏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科院、中共榆阳区委政研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王社教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地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需要广大实践工作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地方政府的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此次和榆阳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目的就是从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经验与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出发,特别是围绕榆林市榆阳区在全国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振兴、农村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榆林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上,榆阳区与陕师大联合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将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智库成果,与地方政府的经验案例与实践基地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必将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提出的五项要求、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注入强大动力、开拓崭新格局。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课题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辐射着广阔的地域版图,也昭示着美好的发展愿景。他希望能以此次会议为起点和契机,汇集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寻求新突破、创造新经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虹教授、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春雷副研究员分别以《创新驱动农业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能源基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基于榆阳区的调研》、《榆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长城:分隔、融合、象征——关于榆阳区长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大会主题报告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刘景纯教授主持,侯甬坚教授评议。

霍学喜教授从全球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创新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科学和技术进展、演进逻辑与典型类型、发展策略等方面分析,指出创新驱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国家要关注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农业科技战略,实农业绿色发展要多维思考、多维研究、多维认知、多维治理,并分享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物联网+”苹果产业,提出了绿色农业创新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

方兰教授基于团队自2012年以来在榆阳的多次调研和回访,介绍了榆阳近年来在“榆阳模式”指导下的农业、物流、矿区综合治理、乡村文化旅游、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她认为,榆阳的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充满改革激情与干劲的榆阳区各级干部和群众,离不开治理模式的创新。榆阳的发展实现了从种养业技术、产能提升到产权改革、农村活力激发和释放,再到现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乡村治理全面升级的华丽三级跳。

张晓虹教授认为榆林地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区域形成的历史地理过程决定了榆林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地理格局。榆林地区的地域文化深受自然条件、地缘政治和生产方的制约与影响,有着鲜明的农牧交错带地域特征,发育出一些地域性极强的民俗文化。她以陕北民歌为例,指出榆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格局下的地域文化,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诉求下而形成不同的历史记忆,成为当下榆林地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的重要资源。

于春雷副研究员从长城的产生和作用、榆阳区长城遗址、榆阳区长城保护、榆阳区长城的利用五个方面进行了报告。榆阳区处于沙漠和黄土区域的交界区域,又恰是季风敏感地带,在这里分布有战国、汉代、明代等长城遗址。他认为,对榆阳区长城遗址的保护不仅是对长城遗址本体的保护,还要注意对长城两侧环境风貌加以保护、对长城形象加以保护。要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对长城进行保护和利用。将长城的宣传与保护纳入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中,以达到利用的长久效果。还要在文化方面加强普通民众通过各类文化服务渠道了解和认识长城,以达到利用的广泛效果,在经济方面加以利用,以达到暂时或局部的利用与保护的收支平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会议最后,侯甬坚教授在评议中对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和补充。他认为:霍学喜教授介绍了国际上的关键技术进展以及实际应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开拓了视野;方兰教授回顾了2012年以来在榆阳区进行的工作,是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生动的例子;张晓虹教授将她在博士论文以来所做的工作作了综述,展示了陕北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从中汲取研究的经验;于春雷副研究员在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同考古学相结合,具有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体现了榆阳区对长城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