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和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会议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社教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张俊辉教授共同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副校长李景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陕西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涛,渭南师范学院科技处副处长、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志平,2021届秦岭生态保护专家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王瑞武,天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何栋才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40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通过线上平台参会。
党校长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学校特色优势和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发展情况,希望参会代表继承史念海先生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思想,将现实和理论问题相结合,从多学科角度深入研究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秦岭文化研究建言献策。


开幕式之后,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俊辉教授,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秦岭研究中心主任王社教教授,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第二副主任(兼秘书长)王瑞武教授,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行业技术顾问包子童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侯甬坚的《从武关道到商洛道——关中平原和南阳盆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作用》报告,从商洛古道开辟的地质地理基础,历史时期商洛道上交通以及关隘情况,丹江河道航程缩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商洛古道研究中存在楚都丹阳位置的考订、武关位置的辨识以及唐代丹灞二水源头沟通三个问题,希望通过明确这些问题症结所在,从而确定研究路径,并予以不断研究推进。张俊辉的《宝鸡地区新时期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报告,通过研究遗址区内的遗迹和遗物,结合该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气候变化,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认为从仰韶时期至龙山时期人类活动中心呈现由东南-西北迁移的规律,这可能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指出了解过去的气候-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早期预警,还可以为人类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王社教的《加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综合研究,服务秦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通过对“秦岭地域范围及其重要意义”“历史时期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加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综合研究对于秦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可分为秦统一前的“和谐共存期”、秦到明中期的“局部影响期”和明中期以来的“系统破坏期”,指出秦岭山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人地关系规律,加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综合研究必须坚持全局观、系统观、历史观和科学观。王瑞武的《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的一点初步思考》报告,指出秦岭研究既要走进秦岭又要跳出秦岭,同时要从资源开发的正负交替去思考,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决策,通过平台间的沟通推进秦岭综合研究进一步发展。包子童的《秦岭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报告,介绍了秦岭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的项目背景及建设意义,并对平台定位、建设思路、数据内容、功能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10月30日下午和31日上午,研讨会还进行了8个分会场报告,分别围绕“秦岭地名与区域人群”“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秦岭文学、宗教与地图”“山地开发与区域社会”“古都、城市与政区”“文化资源、遗产调查与保护”“工农业生产、卫生与灾荒”“环境变迁与生产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吸引了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生态学、地质学、考古学、民族学、城乡规划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参加,有效促进了关于秦岭研究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为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