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张青瑶《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与《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两篇论文发表

 

张青瑶老师独著的《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在《历史地理》第27辑发表;《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在《兰州学刊》2013年第1期上发表。两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马铃薯引种山西及相关社会经济影响》一文,基于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认为可以对马铃薯引种山西的诸多问题进行再探讨,主要涉及马铃薯引种山西具体时间的讨论,有关马铃薯在山西的分布与传入路线,以及清至民国时期山西马铃薯品种的改良与普及、马铃薯引种山西的社会经济影响等问题的关注。主要工作结论即认为马铃薯至迟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就已由地方官自陕南引种至山西浑源州,不仅发挥抗旱救灾功能,并逐步成为北部地区民众的主要食物来源;以及依据调查资料和档案资料进一步分析马铃薯引种山西之后的分布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并对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及意义做了相关探讨。

 

《营生方式选择:清代晋北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一文,从营生方式的角度,探讨清代晋北地区农地利用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间作物种植的不同,还体现在区域内各种农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以及民众营生方式的多样性。文章认为清代晋北地区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制约性较大,但同时民众能够较为理性地选择生存方式,并能适时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变化。营生方式的选择反映了清代晋北地区的人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