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甬坚撰写《1911~1934年延川县人地关系实况之考察》一文发表于周长山、林强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74-584页)。本文认为,接续清代同治、光绪以来的基本县情,延川县人口已不足两万,民众生活贫困,呈现出“土广人稀”的社会景象,推测其时百分之七八十的耕地,分布在坡度为15度以下的河谷平川上,这20余年间山地(坡地)比例会大大少于其后的阶段。由于战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随之减少,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延川县当时最主要的矛盾不在民众同自然环境之间,而是同代表国民政府意志的延川县政府之间,生活无着的部分农民跟人做了土匪,即是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一种突出表现。当时社会贫困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相当低下,这些情况制约着当地民众的社会生产活动及其力度,结果使当地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修复状态之中。从近现代黄土高原农村的聚落-土地间的相互关系做起,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历史关系(历史过程)的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