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社教《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0卷第3期(81-87页),之后被《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61-65页)。该文指出1999年春,我国发生了8次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比以前急剧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其实这种天气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本文根据二十四史《五行志》和《清史稿·灾异志》的有关记载对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时间上看,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趋势,在公元4世纪前只发生过2次,4至10世纪700年里共发生过39次,11至15世纪500年里共发生过97次,16至19世纪400年里共发生过115次,而且程度也越来越严重。但这种增加不是直线式的,其中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在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的约100年时间内,未曾见到一例沙尘天气的记载,值得注意。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正月、二月、三月、四月发生的比率约占71%,五、六、七、八、九、十6个月发生的比率仅占14%。从空间分布上看,甘肃、宁夏、青海、内蒙、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江西、浙江、辽宁等地都有沙尘天气发生的记载,其中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多发区。另外,沙尘天气多发区域还存在着明显的位置移动,在10世纪前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10世纪以后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分析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原因,主要与低层空气的不稳定有关,强大而持续的风力是沙尘天气发生的直接动力,而干燥的气候、疏松的土质和稀少的植被则是沙尘天气发生的另外三个必备条件,戈壁沙漠不是我国沙尘天气产生的唯一源地,有许多地方是就地起沙。人类活动的加剧会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从而加速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加重沙尘天气发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