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国之一。在古代,中国农业曾长期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绿色文明。但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农业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农业重新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在二十世纪末期,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的前景表示悲观,尖锐地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中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布朗的观点失之于偏颇。因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具有新的发展机遇,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中国农业素称发达,源远流长。历史时期中国农业所取得的成就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经过近五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成倍增长,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全面发展。因此,未来中国的农业可以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逐步深入,党和政府已经调整了农村政策,要求各级领导关心“米袋子”和“菜篮子”,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的大事来抓。与此同时,提高了粮棉收购价格,延长了土地承包的期限,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力支持中低产田的改造,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支持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支持把高新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必将对今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资讯科技飞速发展,也将给中国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中国正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将给中国农业引入新的竞争机制。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不必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而烦恼。相反,应当对未来中国的农业充满信心,应当相信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确比较严重。因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历史时期中国的农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业的自然环境却呈现出恶化的趋势。由于乱垦滥伐,森林迅速缩减,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力下降和水资源不足。据统计,近期全国每年排放废水达370亿吨,二氧化碳1564万吨,烟尘1364万吨。已有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每年受灾面积达四、五千万公顷,使粮食减产30多亿公斤。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保护森林的措施,并下决心要改善生态环境,但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尚未收到明显的效果。自然条件的恶化,将会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放以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人口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1949年全国人口总数为5.4167亿,1969年增至8.0671亿,1989年增至11.1325亿,现在更增加到12亿以上。尽管中国政府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增长的势头无法全面遏制。现在中国正处于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大约每3秒钟就有2个人出生,每年净增人口2300万。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2010年的中国人口将达到14亿,2030年将达到16亿。按低标准估计,201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为5.5亿吨,2030年为6.4亿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的粮食生产必须以1.2%至1.4%的速度增长,而要达到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幅员辽阔,但难于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五十年来,耕地虽在建国初期一度增加,但由于对环境和耕地保护不力,土地资源破坏和退化的情况相当严重。195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6.77亿亩,此后逐年减少,1969年减至15.21亿亩,1988年减至14.35亿亩,已跌破14.5亿亩的警戒线。最近十年,国家基建占地、乡村集体占地和农民个人建房占地有增无减,因自然灾害和荒漠化而损失的耕地也有所增加。由于耕地总面积逐渐下降,加之人口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49年人均耕地2.71亩,现在已减少到1亩左右。2010年后,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更为突出。在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令人担忧。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很好的解决。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92万公顷,还有400万公顷的农田和三分之一的草地受到缺水的威胁。这些情况都会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中国农业正处在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较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过快,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些情况也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将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人地关系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业问题上,很难处理;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将很艰巨。因此,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保证中国农业的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地抓住机遇,沉着冷静地迎接挑战,使中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所以农业一直被视为“本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无论哪一个王朝,都对农业比较重视,都把“重农”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历史时期中国农业之所以比较发达,是与这种重农的传统分不开的。由于中国古代有重农的传统,农业便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中叶,中国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现在,中国的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农业,但“民以食为天”,农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农业,其他经济活动的运作也多与农业有关,何况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农村,有些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农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部门。当然,仅仅认识到农业的地位是不够的,还要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发展“石油—生态”农业。农业的特点是以生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劳动资料,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由于现代中国农业是在过去中国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要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就需要对历史时期的中国农业进行深入研究。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地理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就学科体系而言,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对象来看,历史农业地理学与现代农业地理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历史农业地理学和现代农业地理学都是研究农业地理的。但前者主要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的地理格局及其演变的内在机制,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总结历史时期农业的经验教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后者则主要研究现代农业的地理格局,研究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历史农业地理学与农史学的关系也是比较密切的。二者都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农业,但研究的主要内容却不相同。农业史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前后相继的历史和农业发展的时间特点。历史农业地理学则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区际变化过程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特征。显然,历史农业地理学在农业科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现代农业地理学和农史学所不能替代的。农业生产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必然使农业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对于历史农业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特征,现代农业地理学几乎是不去研究的。农史学虽然偶尔有所涉及,但也不能进行深入研究,而历史农业地理学在这方面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史念海教授对中国的农业问题十分重视,在长期研究历史地理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农业地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承担了《国家大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的农牧业图的编制工作。二十多年前,史念海教授本着“为世所用”的原则,率先提出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一提出,便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认可。不少学者开始把历史农业地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史念海教授组织他的博士生对历史时期中国的农业地理进行系统研究,并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论文。郭声波的《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韩茂莉的《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的《元代农业地理》、李令福的《明清山东农业地理》、马雪芹的《明清河南农业地理》、王社教的《明代苏浙赣农业地理》、龚胜生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周宏伟的《清代两广农业地理》、马波的《清代闽台农业地理》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人越来越多,历史农业地理学很快成为历史地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显学。
90年代,史念海教授主持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计划正在紧张的进行,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大部分都在从事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史念海教授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全局考虑,认为明代华南农业地理是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建议我把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对有关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考察,发现华南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比较重要的农业区域。明代是华南农业的重要发展阶段。在明代以前,华南地区的农业相对比较落后;到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明代华南的农业对清代华南农业产生过较大影响,现在华南农业的许多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明代。由于明代华南的农业在华南农业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历史学界、地理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些学者曾从各自熟悉的角度对明代华南农业的某些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曾昭璇、司徒尚纪、蒋祖缘、方志钦、郑学檬、陈衍德、朱维干、李炳东、弋德华诸先生在他们的论著中对明代华南农业的问题涉及较多。但从研究范围来看,一般都是论述某个省份的某些农业问题,而不是把整个华南地区作为一个农业地理单元来进行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部分是针对某些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论述,而不是对农业地理进行综合考察。因此,这些研究尚未揭示明代华南农业的全貌;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是摆在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不仅有利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明代华南的农业,有利于深入了解明代华南的社会状况,对今后华南农业的发展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华南的地域范围较大,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三个布政使司和台湾,相当于现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台湾当时称为“东藩”,不在十三布政使司之列,农业相当落后。香港、澳门的面积很小,也不以农业而著称。我决定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四省。在确定研究范围之后,我又考虑了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研究对象。农业是通过人工培育,利用生物的生活机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以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参加劳动的过程,又是动植物繁育、生长的自然过程。现代农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又称“小农业”,仅指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称“大农业”,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明代华南农业属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所不同。粮食种植在明代华南农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它农业生产实际上都属于“副业”。鉴于这种情况,本书以种植业为主,着重研究明代华南的农业环境、人口资源、土地开发、作物分布和制约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思考了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方法。明代华南农业地理属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的范畴,牵涉到许多学科领域。应当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常规研究方法为主,借鉴历史学、地理学、农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做到文献与考察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全书分为7章23节,在全面搜集、整理明代华南农业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了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格局及其演变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自己对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