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长、庞奖励等《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环境和水土资源退化及其社会影响》论文发表在《第四纪研究》(2003年第23卷第4期,第404-414页)。
这篇论文作为原创性综合性科学研究课题,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主要考古遗址的环境资源,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记录资料,同时选择重点的商周时代黄土-古土壤、沉积物剖面,采取样品,结果实验测试分析,获得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成分、总有机碳和CaCO3等环境指标系列。结合该时期人类活动遗物分布的层位关系、考古断代、历史年代和大量14C年代数据,以及古文献有关环境演变和灾害的记载,形成了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过程的综合断代。
各项指标综合反映了从3100aB.P.(1150B.C.)开始,渭河流域气候向着干旱化发展,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植被退化,土壤生物活动减弱,土壤矿物次生风化强度降低,土壤颗粒变粗,水份减少,CaCO3淋溶减弱,土壤碱性增强,表现出由气候干旱化造成的土壤退化。对于当时旱作农业和游牧业来说,这则是水土资源的自然退化。大量古文献也记录了水土资源退化造成某些时期的严重饥荒、社会动荡和游牧民族南侵。这个时期发生了周人历史上著名的“古公迁岐”、“文王迁丰”和“平王东迁”等事件。通过深入分析论证,认为周人都邑迁移除过有政治、军事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水土资源的退化。周人通过迁移来寻求更有利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