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朱士光、吴宏岐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一书出版

朱士光、吴宏岐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一书于2003年7月在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为了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经与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协商,又在天水师范学院与天水市、陇南地区成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8月4~8日先后在天水市及成县联合举办了“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既第二届陇东南发展论坛会议”。本论文集就是这次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中外学者提交的论文的结晶。
这次学术研讨会虽然时值盛夏,又是在我国西北内陆的两座中、小城市举行,但仍然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国内除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杭州、太原及安徽、江苏、甘肃、陕西等省、市的60名学者、专家到会并提交了论文外,台湾中正大学的廖幼华博士也远道赶来赴会;国外则有日本学习院大学市来弘志、大阪外国语大学深尾叶子、东京国际大学浜川荣、早稻田大学山下将司、东京大学藤本仰一及村松弘一等多名学者莅会。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与圆满结束主要得力于天水师范学院的积极配合。在陈保平院长、张俊宗副院长、马建东副院长的指导下,该院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逸平与张根东两位副主任及雍际春、李建成教授等为会议作了大量具体的准备工作。此外还要提到的是这次研讨会还得到了天水市与成县党政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会议期间,天水市委李世荣副书记与成县祁岷青副书记、高天佑副县长到会发表了讲话,介绍了当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今后的工作规划,竭诚欢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加强交流协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他们的这种愿望也正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教育部赋予高等学校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做好为地方建设服务这项重要工作的一个强大的动力。正是由于双方都有着同样的工作目标,所以在2001年11月30日,中心经与天水师范学院协商,一致同意以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我们研究中心的甘肃工作站。我们相信,通过该工作站的组织协调,通过我们中心与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以及有关地方政府的大力协作,今后必将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推进西部大开发宏伟事业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次学术研讨会确定以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作为主要议题,围绕这一主要议题又设定了5个具体议题,即:
1)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历史变迁;
2)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小城镇与区域文化;
3)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4)陇东南地区农牧业开发的历史反思与区域开发战略;
5)天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上述5个具体议题,既有学术研究上的重大问题,又有当前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既有面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又有针对陇东南地区与天水市的。到会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或从学术层面,或结合对陇东南与天水市之实际调查研究所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应该看到上述问题有的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需要不断拓宽加深研究,积累研究成果,始能有大的突破。也有一些问题,由于研究者见仁见智,观点不尽一致,还需通过今后的深入研究与交流切磋,逐步取得共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学术理论层面的见解还是针对当前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的战略观点与政策建议,均需通过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实践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力诫浮躁情绪,能静下心来,深入下去,通过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结合史籍文献与前人之研究成果,深思熟虑,钩潜发微,推出资料翔实、结论精审、富有创新性或可行性的新成果。所以这次研讨会,既是有关5个议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回顾与交流,也是对这些问题继续展开研究的推动。我们希望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在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今后能在前述的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的丰硕的成果。
2002年8月天水及成县学术研讨会结束后,我们即成立了编委会,着手论文集的编辑工作。本论文集的具体编辑工作由中心副主任吴宏岐教授负责,中心副主任侯甬坚教授、中心学术秘书萧爱玲讲师在论文的征集、初审、校对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本论文集的英文目录由严艳副教授翻译,中心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文字校对工作。西安地图出版社在出版方面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与支持。
本论文集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责自负”原则选编,以充分尊重各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同时也祈盼读者朋友参与探讨研究与学术争鸣,欢迎对本论文集中不到之处加以匡正。
目录
第一编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环境保护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朱士光)
论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韩茂莉、程龙)
我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调查(侯甬坚)
历史时期陇东地区诸原的变迁(王元林)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关传友)
中国西北地区环境史研究与绿化活动(〔日〕村松弘一)
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任泉香、侯甬坚)
政策因素对清代黄土高原山地覆被变迁的影响(杨红娟、侯甬坚)
陕北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的形成与扩展初探(杜忠潮、惠振江)
近二十年来毛乌素沙漠区治理效益评价(刘登伟、延军平)
第二编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秦唐间银川平原灌溉工程(廖幼华)
论唐代以后汉中盆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地理的变迁(马强)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王社教)
明代陕北军事消费区及其对陕西城镇发展的影响(张萍、李志凡)
清至民国时期关中盆地商业经济的区域差异(张力仁)
清代陕西岁时民俗中的城乡差异研究(王均、张晓虹)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严艳、田龄)
近代陕北家族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秦燕)
中国农业制度的变迁及分析(姚小剑)
第三编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与环境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的防御思想探析——以古都长安和北京为例(萧爱玲、王彬)
陇东典型小城镇的考察与研究(黄正林、吴宏岐)
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王社教)
宋代蜀道城市带述论(梁中效)
明清西安城市水利的初步研究(史红帅)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城镇与区域商贸经济之发展(顾琳)
明清时期天水古城的变迁(雍际春、吴宏岐)
清代陕甘黄土高原区市镇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刘景纯、吴宏岐)
清代晋、陕、蒙沿黄商业市镇盛衰新探(梁四宝、武芳梅)
先秦城市建设的若干思想及其启示(王军、李捍无)
抗战时期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的城市建设工作与都市规划(吴宏岐、严艳、阎希娟)
论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李令福、白茹冰)
论宋代以来的曲江(李令福、吴朋飞)
西安植槐史及槐树的文化意义(关传友)
第四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因素探析(霍丽、惠宁)
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李仙娥)
从交易成本理论看西部地区城镇发展战略的选择(程和元、李国平)
创造性领导的机遇、挑战及其作用的实现——西部大开发中的领导问题研究(吴卫东)
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田建强)
西部小城镇建设中若干问题探析(王宏波、刘米琴)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选择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卢嘉鑫)
农村-城镇化发展论析(阎财旺)
陕西省城市化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刘惠敏)
陕西省城市影响区的空间结构及发展趋势研究(杜忠潮)
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其模式选择(汪小宁、王继)
陕南小城镇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研究(朱立巍、刘敏、马耀峰)
“黄河晋陕峡谷红枣产业带”建设研究(安树伟、季任钧)
陇县模式对于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刘力波)
甘肃东南部秦早期都邑与周边社区的开发与利用(徐日辉)
入世后天水市科教兴农遇到的难题及对策(李建成、王喜明、阎财旺、马国权)
从城镇生命周期理论看河套地区贺兰小城镇发展规律与模式(程和元、周华、李国平)
河套地区乌海小城镇发展模式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程和元、方涛、李国平)
开拓乡镇市场与建设乡镇经济共同体之联想(胡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