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赵景波、侯甬坚等《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在《干旱区地理》2003年第26卷第1期(第17-22页)。这项成果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全新世环境中的土壤类型、植被演变规律等问题,通过古土壤中的CaCO3、Fe2O3、Al2O3的含量,及淀积层微结构的识别,就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环境演变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是根据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西安市吴家坟两地的黄土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古土壤类型研究,得到下列4个研究结论:
  (1)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300-5000a)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而不是学术界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
  (2)该区全新世可分为3个时期9个阶段,即全新世早期(距今10000-8500a)、晚期(距今2500-0a)分别包括2个阶段,中期(距今8500-2500a)包括5个阶段;
  (3)该区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森林草原出现;
  (4)该区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左右。
  这项代表性成果为进一步完善作者提出的黄土高原环境演变的“淀积理论”,提供了佐证和依据。尤其是通过岐山剖面孢粉图的指示分析,分出该区经历的全新世3个时期9个阶段,早期比现代冷,中期比现代暖,晚期与现代类似冷,其中Ⅰ3带植被最茂密,是含栗、化香等亚热带乔林的落叶阔叶林,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左右,是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在提取有价值信息,细化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阶段、说明各阶段植被类型和气候特征上,这项成果给出了一个序列标准和相应的推测说明,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全新世环境与现代环境之间的继承关系非常密切,环境演变方面的新认识,对于深化和丰富人们的环境观念十分有用,因这项成果发表时间尚短(2003年3月发表),直接的社会效益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