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万城遗址在历史文化和对外宣传上的定位问题,有人说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唯一的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有人说它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千年匈奴都城”,诸如此类,说法多样。我们认为统万城遗址的定位主要是在“沙漠古都”和“匈奴古都”上,其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自公元413年起,大夏国统万城的修建,至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
2、它的行政建置及各个居住民族的历史比较清楚,防御功能明显,构成中国古代农业、牧业民族交往历史的一部分;
3、面积近2㎞2的城址保存较好,建筑材料取之当地,富有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4、作为沙漠、黄土自然过渡地带上的古代城址,记录了该地区历史环境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专家认定它是中国北方环境变化研究的一处重要地点;
5、现存西城西南角楼、南墙马面遗迹的外观,具有罕见的的真实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表达了人类在沙漠地带求取生存和竭力发展的愿望,它所包含的最大特色和美学特征,现已成为统万城遗址的象征;
6、已问世的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和传媒作品,正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
我中心编辑这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专辑的用意,是为2003年在陕西省靖边县召开的“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交流使用,作为会议的发起和主办单位,为会议献上一份礼物,这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这份礼物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能起到直接为现实社会和学术研究服务的作用,具体的编辑工作是按下面3个意图来展开:
(1)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统万城名录工作有关的计划和资料公诸于世,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
(2)将多次调查或考察统万城遗址的报告收编、征集在一起,以便为各方面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有用的统万城学术研究档案;
(3)将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同日本友人东城宪治先生合作建立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广而告之,赢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这份专辑原计划2003年4月10日征稿截止,5月出版,6月用于“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后因各地抗“非典”形势的紧迫性,经商议决定推迟研讨会的召开时间(现定于今年9月21日至23日召开)。在各方面作者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文章已汇齐,予以先行付印,为的是给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方便。
促使本中心对沙漠古都统万城展开研究的原因,一是学术传承,二是现实召唤。以往的统万城研究提出的问题有:面对最近2000年特定地区环境演变中的人文过程,如何从历史遗迹里提取人类活动的痕迹,探索人文因素影响环境变化的方式、作用和强度,利于接近历史的真实,揭示环境演变的规律;如何针对解读历史文献记录中出现的歧义现象,开展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实验工作,以利于提高历史记录分辨率;……除了在这次研讨会上能对这些问题加深研究外,本中心愿意加强同各个方面研究力量的合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矢志不渝地研究西北历史环境,在这中间,希望得到学术界同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目录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统万城]
中国世界遗产工作评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郭旃)
[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附]自然遗产的申报程序
现阶段保护、研究统万城遗址的意义(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靖边县人民政府)
[附]铁弗匈奴(刘虎、赫连勃勃)世系表
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
陕西统万城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初探(郑慧颖、延军平)
[统万城遗址考察和研究]
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侯甬坚)
[附]复榆林李太守熙龄查夏州城故址禀(何丙勋)
1956年统万城遗址调查(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
开拓统万城研究新领域的一次考察——记侯仁之教授1964年夏率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和统万城遗址的考察(朱士光)
1972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匈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证据(李健超)
[附]史念海教授关于统万城的论述摘录
1975~1977年统万城城址勘测记(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大夏统万城址考古记(戴应新)
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邢福来)
2001~2003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李令福)
统万城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评述(邓辉)
统万城研究论著索引(侯甬坚收集)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
[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金筹集和管理办法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的建立(李令福)
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侧记(刘燕)
磨难使人坚强人生充满乐趣(日本/东城宪治)
东方风来——日本植树专家东城宪治侧记(吴国彬)
统万城迎来日本绿色使者(霍春生、王军)
[文化散文]
夜宿统万城(侯甬坚)
黄河白尘东逝水(吴国彬)
赫连勃勃的城(朱幼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