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侯甬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连续发表有关历史地理学及环境史探讨文章

 

2月25日,侯甬坚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版“历史学”专版发表《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学术谱系中,舆地之学自成体系,沿革地理属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主要记录、整理有关疆域、政区、水系、地理知识方面的事实和资料,并于适当之处略加解释,属于东方传统文化知识和学问。进入明清时期,在接触西方近代知识之后,舆地之学这类学问,在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下,曾经贯之以“史地之学”的名称。进入20世纪,经过数次西方历史地理概念、思想的引入,国内逐渐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发表在9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1版“跨学科研究”专版的《环境史研究异于环境变迁领域的研究》一文,他主张尽管国内外有关环境史的定义不少,表述的重点或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环境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这个“人”,可以指整个人类,在具体的研究题目中,也可以指为某些人群或集团。环境变迁、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所系的自然科学界,长久以来是把人类看作是影响和作用自然界的一种力量。环境变迁研究关注的是自然环境(或曰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因之属于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工作;尽管环境变迁也是环境史研究的一项内容和一种结果,但环境史研究是以阐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为主旨,因之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内历史学科的工作。其学科领域划分,中外学术界均赞同属于历史学。

 

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4日第17版“学林”专版的《创新历史文献记录价值的认识体系》一文,基于一个新的国家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启动会的思考(这是一个以历史文献记录作为主要资料源、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点项目),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面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工作特点,阐明对中国历史文献记录性质的理解,应该采取的工作方针和步骤,主要有:1)资料性质决定判别标准和利用方式会有不同;2)在每一个可能环节中,考证所使用资料的可靠性;3)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揭示其研究价值;4)在多人同类研究中验证研究结果;5)保持文字表述特点和对定量、半定量工作的追求;6)创新对应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解说和利用体系。

 

文章最后说,相比于我国现存的巨量历史文献,相对于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赋予中国学者的重任,我国能够胜任利用历史文献记录展开此类研究的科研人员实在是太少了。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此需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以长远眼光部署科研发展战略,一定要支持利用我国历史文献记录开展的学术前沿工作,一定要扶持此类专业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其才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