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张萍《书院、学堂、学校:晚清民国陕西的学政改革与地方社会变迁》一文发表

 

清代陕西学政改革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省普遍设置学堂则大体在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学堂主要基于清代书院、义学、社学旧址而建,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陕西全省改建增建学堂达700多所。进入民国以后,学堂改名学校,新式学校以及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使陕西的各级各类学校相应发展,规模庞大,数量大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度全省共有小学10897校,中学校也随之增到22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以后,全省小学数量增加到1,3979所,中学则增至134所,成为民国陕西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这种教育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变迁相当明显。一方面新学教育的普及成为开启民智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大量庙宇被改建为学校在地方景观上发生的重要变化,也使得地方社会在外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影响至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