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侯甬坚《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一文发表

侯甬坚教授《统万城遺蹟——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環境變遷の實例研究》(村松弘一譯),发表在日本《東洋文化研究》第7號,2005年3月,第153-176頁。
1964年7月,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带领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统万城遗址进行了调查。一直到1973年,侯仁之先生撰写的《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一文才在《文物》期刊上(第1期)发表,这篇论文将统万城遗址作为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提出来进行研究,不仅得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结论,而且还指出掩藏在沙漠中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在环境变迁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将统万城遗址作为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之间过渡地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来展开研究,其过程体现了历史环境变迁的复杂性。论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评述,简要归纳了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收集和分析了气候、生物、文献、考古、第四纪地质方面的证据,并以榆林卫初建时的环境状况为旁证,复原了统万城遗址的环境面貌。即:大夏国兴建统万城时,其周边环境已经受到风沙侵袭,是以气候为主导因素的自然背景在制约着毛乌素沙地的演化,而主要不是人类活动的作用,其环境质量当时属于沙质草原,呈现着沙草并存的半干旱荒漠草原景观。统万城遗址作为一个变迁实例的意义在于,以后的人类活动起因、过程、强度不一,但都是在沙地条件下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