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陕西日报•理论周刊》上发表了侯甬坚《退耕还林:一项不能松劲的工程》一文。文章说:从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已进行到了第6个年头。很明显,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退耕还林工程属于国家层面的一项制度安排。工程设计是从生态恢复和建设出发,将生态效益摆在第一位,如果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在历代王朝那里,当然是从未有过的。有的历史学者提出评价历史,应该参用环境评价标准,就此而言,在20世纪末,中国政府来到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阶段,是必然经得起环境评价标准的检验的。
生态环境建设做的好,就会荫及子孙、惠及万民;反之,将不堪设想,会对未来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形成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就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质而言,国家下的是一盘生态棋,全国各个地区在这一盘生态棋上,都有自己的位置。经过6年的摸索和坚持,延安产出了不少好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五个结合”,——即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结合起来。在实现生态目标的同时,政府各部门不少干部走下去了解情况,认真解决了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为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体现出了自己的行政才能,为在当地走出符合地区区情的生态建设之路,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退耕还林工作是事关千秋大业的重要工程,该工程能否得到农民群众的长期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干部工作的态度、策略和质量。只有通过各级干部的细致工作,退耕还林工作得到农民群众的响应和拥护,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好处,工程才能坚持下去,政府才会有成就感,这项工作本身才能成为“德政工程”。只有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才能结出更多的硕果,而任何短期效益或短视目光如果占了上风,都会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为之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