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朱士光)

朱士光: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

发表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出处。

该文主要论述了:

一、 一个倍加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又是立朝历时长,版图辽阔且人口增长幅度大,其后期又处于在列强迫使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阶段的一个王朝。因而在有清一代,其经济开发地域扩大,类型增多,强度加剧,由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变迁远超前代,变迁状况与程度在经历史上数千年积累之后又历清代268年强化,自当更加明显并日渐强烈起来,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止于当时,有些甚至及于现代。因此,对清代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变迁的研究,就不仅是我国环境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而且还是加深对清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区域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对研究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也可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与借鉴。所以说,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变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是历史地理学者与环境史学者、清史学者应倍加重视的研究领域。

二、 薄弱的研究现状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因为清史学界有些学者对研究清代生态环境变迁问题认识不足,感到清代二百多年中生态环境状况变化不大,与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也无太大差别,因而认为清代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意义、价值不大。这样自然就影响到一些学者对之产生误解,进入盲区,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因为清代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专门记述与研究文献,有关的一些资料又极为分散零碎,而且有些资料还带有一定的隐晦性,必须依靠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专业学识,才能将之抉幽发微开掘出来,因而虽然清代史籍文献颇为丰富,但搜集有效史料仍如沙里披金,殊为不易。其研究难度之大,也不异于其前之朝代。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当然还应包括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学术研究发展过程中时代的限制,一些学者的研究尚未及此领域等原因,所以自20世纪初以来迄今,有关清代生态环境的研究论著,若与清史研究中另一些分支领域,如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边疆史等相比较,就显得分外薄弱。钞晓鸿博士与郑振满教授在《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长篇回顾论文《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中,对二十世纪清史研究,分为“1949年之前”、“5070年代”、“80年代之后”三个阶段进行了颇为详细的总结,对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政治、民族与中外关系”、“经济关系诸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方面之代表性学术成果,均作了具体胪列与评论,但对生态环境方面却未见置评。钞晓鸿博士的高足佳宏伟在《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生态环境史研究”专栏中发表的《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一文,对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批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作了颇全面的评述。在文后所附的百篇左右的参考文献中,专论清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倒有十余篇。当然这些参考文献中有一些通代性的或包含清代的跨代性论著,尽管涉及清代的只是部分内容,有的还不是重点论述的时段,但总是涵有清代的内容。该文表明,我国在上世纪后半叶,即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学术界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对当代以及历史时期我国之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从而也带动了对清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入21世纪,在清代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出现了更积极的势头。2004年与2005年相继出版了两本专著,即钞晓鸿博士的《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黄山书社,20046月版)与赵珍博士的《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4月版);但总的看来,对清代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仍只占清史研究的很小一部分。据对《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2004年第4期、2005年第4期刊登的由吴玉清、王绪芬两位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的《2001年清史论文索引》、《2003年清史论文索引》、《2004年清史论文索引》的检索统计,在其中之“经济”类、“社会”类以及“历史地理”类中,在上述3个年度分别发表的454篇、449篇、433篇论文中,明确显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只有6篇、10篇、11篇,只占论文总数的百分之一、二。

综观清代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不仅研究论著数量偏少,而且在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上也不够均衡。在区域方面,对西北、江南与西南的一些区域着力较多;而对其他一些区域则十分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态。而在内容上,大多集中在农业开发、山区垦殖、平原地区圩垸田建设等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如城镇、工矿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等则很少。

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有关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变迁方面的研究当前的确需要奋起直追,加强研究;另一方面,在这一领域之研究区域与内容上又的确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为我们学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 清代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强调指出的,因清代时处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与向近代化蜕变的转型期,加上人口剧增,人为经济活动的范围、类型、强度也大增,因而由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之变化,也明显增大,并超过前代,对后代也带来更大的影响。仅就我们现在初步掌握的史料与讯息,清代生态环境主要的变迁现象,除了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变化(对此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与气候史学家竺可桢教授在他发表于《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上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曾作过梗概式论述)主要由自然因素造成外(这是仅就清代268年而言,到了现当代一些大规模的人为活动也能对气候变化施加影响),主要由人为活动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都值得深入加以研究,这些方面是: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如垸田、圩田、桑基鱼塘、灌溉渠系、塘堰堤坝及梯田、坝地等,导致一些平原河谷地区及部分丘陵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农业垦殖,致使农田面积扩大,森林面积与草原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部分山地森林遭到过度砍伐,造成山区及其下游平原地区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恶化;

黄河等河流下游河道改徙,对黄淮平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渤海、黄海与东海以及台湾、海南岛等岛屿海岸线变迁与人工塘堰工程对海滨生态环境的影响;

北方草原与沙漠地区绿洲与沙漠的扩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些大中城镇发展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大型工矿业发展造成周边地区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一些地区因战乱与疾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上所列为主要由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的8个方面。实际上就清代气候变化而言,竺可桢先生也只是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体,就其冷暖变化进行了概述。因清代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类型众多,各地实际情况差别明显.所以也有针对各个区域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的余地。由此可见清代268年间,生态环境及其变化所需研究的问题,内容甚广,课题很多。

上列9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又可归纳为下述6个生态环境类型,即:

农业生态环境

森林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

草原与沙漠生态环境

城镇与工矿区生态环境

上述6个生态环境类型其含意是明确的,需要说明的是,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与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环境相关,所以可在森林生态环境、草原与沙漠生态环境中论及。而水生态环境,除包括河流、湖沼、湿地等天然水体外,还包括人工渠道、运河、陂塘等人工水体。

上述6个生态环境类型实际上也表明,清代生态环境变迁类型之多,几已囊括了陆上生态环境各门类。

清代除生态环境变迁自身的众多内容需要研究外,在广大民间和许多学者、官员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由之升华而形成的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理论思想,还有到清中后期,清代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颁行的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社会基层组织制定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也值得深入加以收集整理研究阐释。这些内容,既是清代生态环境研究课题中应包括的,也可充实清代政治史、社会史与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内容。

以上所论只是就有清一代全国性的与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相关的研究内容列举的主要门类,如果就具体研究区域而言,当然还有各自的重点问题与特殊问题。

回顾检视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变迁之研究工作,确如前已述及的,有些方面虽已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可进一步扩大战果,加大深度;有的方面还刚起步;还有的方面至今仍是空白。在研究区域上,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今后在这一领域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开展,而涉及某个大区域与全国性的综合性、整体性的重大成果,也需尽早开展研究,使之早日问世。

四、 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带理论性的问题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迹象日益明显,举世各国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在推行科学发展观之国策时,也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形势下,可以预期,科技与学术界将会对我国当前的与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大的力量,推进其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在继历史地理学界对我国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之后,环境史学又异军突起,这就充分表明今后我国关于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及其变迁问题之研究工作,将进入一个活跃期与多产期。清代作为一个离现当代最靠近的一个历史时期,又是一个其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状况对当今环境问题具有直接影响的一个时期,对其生态环境之研究势必也将走在这一研究的前列,迎来它的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揣个人之浅薄,仅就近几年工作中的感受,对几个在研究工作中应当注意的与学科理论有关的问题,谈几点初步见解,以求正于学界同仁。

1、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既要注重静态特征,也要注重动态变化。静态特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往往能较广泛地显示出来。而动态变化则常常是从局部地段开始,逐步扩大,且导致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同时还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此需要多下功夫加以辨认,并予以揭明。

2、 对生态环境变迁现象的研究,既要注重探明其原因,更要注重揭示其结果。在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从人为活动与自然要素自身变化两方面分析造成某种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多是从人为活动影响方面立论,这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在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研究上更需要将变迁结果指明。这当然就要多做工作,以便能拿出翔实的资料、数据来加以说明。

3、 对生态环境变迁所造成的影响,即要注重负面的,也要注重正面的。要扭转人们对历史时期主要在人为活动影响下产生的生态环境变迁的一种误解,即认为历史上先民们的种种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破坏性的。这当然是一种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实际上,历史上,包括清代在内,先民们的某些活动,如滥伐山林、过度开垦草原,确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先民们的另一些活动,如兴修灌溉渠系、兴建垸田圩田等,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优化了生态环境。因此应科学求实地对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

4、 对生态环境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既要注意本区域内的,也要注意邻近区域的,以求做出更为全面的论断。因为生态环境中有些自然要素的变化往往是跨区域的,如一些河流其上中游山区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不仅对本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性状、质量、安全性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还对河流下游平原地区生态环境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很多,所以还当运用更广阔的眼光来加以把握与论证。

以上所述几点,有的实已成为学界之通识。现罗列出来,不全在聊以备考,还希望籍此唤起同仁们的进一步重视与思考,并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注意总结相关的学术理论问题,更好地推动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向前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