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书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辑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一书,于2007年4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16开,409页,543千字,定价42元。

该书是中心推出的“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第三种,编号为003[前两种为《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001)、《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02)],是作为2005年9月本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集而编辑出版的。

该书由侯甬坚、高芸编辑。全书共收入学术论文31篇,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1)国家水平和地方行政区层面上涉及环境内容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表现形式;(2)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途径、方式、力度和机制;(3)人类社会经济行为驱动力——制度或政策因素的重点研究和个案考察。研究地域较为集中于长江流域、传统的北方地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为主、兼及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研究的人文因素方面,如不同制度和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变化过程、特殊时代条件下的人地关系等内容。

  (目录)

国家制度影响区域环境变迁的一个特例(孙冬虎)

历史农业开发对灾荒发生的影响(卜凤贤)

人为因素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王双怀)

制度变迁与地域社会:清代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和民族生态变迁新探(杨伟兵)

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明清西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和环境的变化(蓝勇)

流民问题与清代陕南社会动荡(张力仁)

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曹志红,王晓霞)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张建民,鲁西奇)

经济结构的转换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制度因素

——以明清时期两湖平原为例(尹玲玲)

归属、表达、调整:小尺度区域的政治命运

——以“南湾事件”为例(张伟然)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安树伟)

历史时期岭南经济发展与野生兽类动物的消长(刘正刚,刘强)

从台湾经济发展谈林业经营及环境变迁

——以中部东势林区为例(庄世滋,钟升兴)

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龙)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乡村水利制度的继承与革新

——以龙洞—泾惠渠灌区为例进行研究(卞建宁)

民国西安城市水利建设及其规划

——以陪都“西京”时期为主(史红帅)

屯垦政策实施下的环境效应分析

——以清末民初塔里木河下游屯垦过程为例(赖小云)

河西绿洲近50年来的农业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略论(李并成)

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生态环境

——以民国夏河县为例(邹志伟)

秦都咸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徐卫民)

隋唐时期毛乌素沙地演变与人类活动背景考察(穆渭生)

唐代“河曲”地域农牧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力度及原因探析(艾冲)

略论明代西北国防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刘景纯)

明代榆林镇沿边军屯制度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李大伟)

垦殖政策的调整与生态环境变化

——以1644-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为例(王晗,郭平若)

陕甘宁边区时期农业开发政策的环境效应(秦燕)

硬化地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影响的初步研究(姚文波)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及其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以绥德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建设为例(高芸)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水资源影响初步研究

——以绥德县韭园沟典型坝地为例(张红娟,延军平等)

黄土高原淤地坝对土壤水分及地表径流的影响

——以绥德县辛店沟为例(周立花,延军平等)

陕北沙区人为因素与沙漠化的定量关系研究(徐小玲,延军平)

(高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