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刘景纯《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论文发表

刘景纯的《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期。该文是作者主持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小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的一部分,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城镇中书院元素的考察来看清代该区域省会城市文化的一个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文章通过书院在清代社会的时间运作和数量变化,认为:清代黄土高原地区三个省会城市书院的教育和研究活动在19世纪以前并不很发达,也没有与全国的书院发展趋势密切合拍。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晚期,城市书院发展才逐渐加快,数量明显增多。城市书院的选址和分布在三个城市各有特点:西安城市书院在光绪十一年以前在城内变动,或一或二。而以后建立的二所书院均分布于城关,从而形成书院分布上的城内、东关、西关格局。这样的分布格局固然与东西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关,但直到晚清时期,西安的书院布局只是继承了元代以来的布局和选址观念,并没有实现布局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兰州的书院走的是自城关向城内发展的模式,后起书院选址不再拘泥于旧的选址观念,而是突破了这一观念,这与西安有所不同。太原书院始终没有突破城池范围,并且较为紧密的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捆绑在一起,表现了较为保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