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正洪教授《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83~91页),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研究的一个具体例证和理论阐述。文章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为例,讨论人的经济行为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目的在于说明:如果说人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在环境资源的利用方面,是不是也有所反映?在传统条件下,以个体方式为主进行生产而追求家庭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农民有无可能通过制度创新来避免环境资源利用的无效率?明清时期的历史经验材料表明,在黄土高原的不同地区,农民对环境资源条件有着明显不同的应对行为。从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来看,陕北的粗放耕作技术方式无疑会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后果,然而对于特定的环境资源条件来说,粗放耕作本身可能也是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选择。为此有必要区分经济理性和环境理性。结论是明清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传统农民具有相类似的经济理性,但在环境理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具有深刻的制度性根源。而通过产权和乡村社会组织(如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共同体)的制度创新,传统农民有可能避免环境资源利用的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