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侯甬坚、祝一志《历史记录提取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与其环境意义》论文发表

侯甬坚、祝一志《历史记录提取近5-2.7ka黄河中下游平原重要气候事件与其环境意义》,发表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第4期(23~29页)。认为处于8.5-3.5KaBP的全新世大暖期之探讨,已从大量的第四纪地质实验分析和考古发掘资料中得到诸多证据,近5-2.7Ka(相当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和夏商西周)中国早期文明继续发展的气候背景如何已提上研究日程。自《竹书纪年》《尚书》《诗经》《史记》问世以来,千古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之后,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气候背景?一直没有人做细心的清理工作。除去传说时代难以定年,传说人物带有神奇英雄色彩难以使人尽信等客观原因,主要是学术界缺乏与之对应的相关学科的测年研究,以及处在相互接触层面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有意识衔接,这种情况已持续太久时间,有必要从根本上予以改观。文章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即(A)“十日并出-洪水泛滥”事件(约4300-4000年);(B)“伊洛竭-成汤大旱”事件(约3620-3590年);(C)“雨土于亳-河竭”干旱事件(3150-3106年);(D)“厉王大旱-三川竭”事件(2857-2780年)],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并与竺可桢曲线、敦德冰芯δ18О记录进行对比以接受验证,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结论是5-2.7Ka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现多样性,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