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动态调整科学分配黄河流域各区域用水指标 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动态调整科学分配黄河流域各区域用水指标 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沿黄地区要构建纵贯黄河的“几”字形经济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短期内首先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分配。

  方兰长期关注和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她告诉记者,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根源所在。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66个地(市、州、盟),340个县(市、旗),承担着重要的供水任务。

  方兰介绍,1987年,国务院制定了“87分水”方案,方案以1980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沿黄各省区的灌溉规模、工业和城市用水增长,分配了黄河水权。该方案明确指出,此水量分配方案,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对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该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并未重新调整,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黄河水总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各地的用水需求还在增加,很难协调。

  从实际角度来看,“87分水”方案已实施30多年,且南水北调东中线和小浪底等工程建成投运发挥效益,山东、河北、河南、天津等受水区已可利用长江引调水,黄河流域水资源已经具备了重新调配的条件,方兰建议科学分配黄河流域各区域用水指标并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方兰的实际走访和调查,“87分水”方案与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部分区域供需缺口大。当时包括陕西在内的上游省份经济发展相对家较弱,用水量很少,分的水量很少,分水比重偏向于下游省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快速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迅速崛起,陕西全省年供水缺口超过20亿立方米,特别是关中经济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两大核心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方兰认为,“87分水”方案对生态用水重视不够。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天然生态系统不断萎缩。在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现有的分水格局,生态用水被长期忽视。且中上游区域为保证水源健康,需要提高当地的污水排放标准,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大生态建设和水环境保护的投资,来满足下游区域水质水量要求,客观上加剧了中上游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群众生存权、发展权的矛盾。

  方兰表示,“87分水”方案缺乏相关生态补偿机制,严重制约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黄河的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对于历来就干旱的西北诸省区来说,黄河上中游的兰州至三门峡河段,缺水尤为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量的1/8。黄河上游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下游的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下游区域应适当对中上游区域进行生态补偿。“87分水”方案长期以来缺乏动态调整,也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方兰认为,“87分水”方案未考虑现在经济格局及技术进步,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脆弱区、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绿色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等诸多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以及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势必要调整水权分配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

  方兰提出,从黄河流域的历史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黄河水资源、黄河流域生态容量在一定时期内其总量是有明确限度的,绝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与项目。因此,各地未来在谋划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口规模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关注水和环境容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流域,开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方兰建议如下:

  第一,强化黄河生态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统一调度、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促进持续利用,科学合理确定黄河可分配水量。合理评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梯田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等项目对资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拦蓄泥沙的成效,适当减少国家预留的黄河冲沙水量,增加全流域可分配水量指标。

  第二,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尚未建成情况下,应当充分考虑到黄河中上游省区人均耗水指标远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刚性需求持续加大的实际,从南水北调中、东线受水区置换出部分用水指标,增加黄河上中游省区的耗水指标。

  第三,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建议以南水北调水量为前提,置换增加陕西黄河调水指标,以缓解榆林、延安、关中用水困难,支持陕西重大水源工程落地实施,为“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国家陕北、渭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同时加快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建成,解决全河流域的缺水问题。

  第四,建议对分水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引入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控制取水总量并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在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权交易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以推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实施。

来源:http://news.cssn.cn/zx/bwyc/202005/t20200524_5133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