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
《光明日报》的栏目“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刊登文章《郑国渠,治水佳话今更佳》。
日报记者与我院教授李令福一道,从西安出发,去寻访了郑国渠遗址。

文章节选:
关中平原岁稔年丰,与一条古老的沟渠大有关系。这条沟渠,就是郑国渠。
成就郑国渠的,是一次“卧底行动”:战国末年,秦国不断向东扩张,首当其冲便是韩国。为免亡国之祸,公元前246年,韩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游说秦王嬴政,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灌溉沟渠。名义上是为秦国农田灌溉着想,实则借此耗尽秦国国力,延缓其东侵韩国的步伐。因为在当时,沟通泾、洛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此时的秦国,经商鞅变法,开垦的大量耕地正迫切需要取水灌溉。郑国的提议与秦王心思一拍即合。秦王很快任命郑国主持这一工程,并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尽管这项“疲秦”阴谋在修渠过程中败露,但郑国“然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的话,还是打动了秦王,便继续任用郑国。
动用十万人力、耗费十年之功,公元前236年,这项总长超过120公里的浩大工程终于完工。其效果,随即显现出来——不仅灌溉农田超过4万顷,而且,流经黄土高原的泾河水,还带来了上游高含沙量的泥土和有机质,在关中平原实现了灌水、肥田、改良盐碱地“一举三得”,每亩粮食产量提高了6倍有余。《史记》载:“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而这条水渠,被命名为“郑国渠”。
“韩王一定没有料到:开挖郑国渠这一‘疲秦之计’,最终竟成‘强秦之策’!它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更是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仲夏时节,我们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令福一道,从西安出发,去寻访郑国渠遗址。路上,李教授为我们讲述着这条2000多岁沟渠的过往。
从西安市区向西北行60多公里,到了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村北,泾水出山处,立着一块方正石碑,上书“郑国渠首遗址”几个大字。当年,郑国便是在这里,带领秦人拦截泾水入渠。
“自西向东,郑国渠沿关中北山南缘伸展。干渠在北边高地,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灌溉。”谙熟郑国渠的李令福道出其中精妙,“它还利用‘横绝技术’,将泾河和洛河间的几条河流‘拦腰截断’,将其水注入渠中,扩大了淤灌面积……”
沿郑国渠渠首向泾河上游前行,我们仿佛进入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馆”——白公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通济渠、龙洞渠……5平方公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带里,竟分布着战国以来渠口遗址、碑记10多处!一个个取水口依次排开,每个相距数百米,最远的也不过5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