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侯甬坚教授参加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发言被《人民日报》摘编刊登

2023917日,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应邀参加“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该会议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中国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侯甬坚教授在分论坛中做了《黄河与中华文明特性的塑造》主题报告,他指出:在黄河流域这一地理空间之上,历经万千年的岁月淬炼,逐渐融合形成的汉民族(华夏民族)等民族,乃是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尝试解读“黄河与中华文明特性的塑造”这一论题,自然离不开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创造主体民族性格的阐发。按照人文地理学及社会文化地理原理来审视,民族性格与其民族所创造的文明的特征,本质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吻合,也就是创造主体与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在黄河流域尤其是广大的中下游地区,东亚季风气候主导的社会生活,是以农立国,男耕女织,大小祭祀场合的基调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耕社会培育民众树立起来的是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及观念,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化干戈为玉帛的朴素愿望。既连北方农耕地带边缘,修筑起来的都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万里长城。

在与黄河流域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相持中,下游地区遭遇洪水灾害最严重,民众时常处于灭顶之灾的威胁下,灾害一旦形成,四周就会出现难民离乡背井,卖儿鬻女,流离失所的悲惨场面。也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民众又会审时度势,逐渐滋生创造力,支持人们去改善生存条件。中游地区的民族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地里,在遭遇水土流失,庄稼歉收,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善于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气质。

侯甬坚教授的主题报告发言被《人民日报》在920日第11专题版摘编刊登。


  • 附件【416.png】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