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晚,清华大学水利系助理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候任研究员,中国环境学会环境史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张景平博士应我院和中亚研究所的邀请,在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14会议室以“河西走廊传统水权体系概论”为题作了专场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高升荣博士主持,中亚研究所黄达远教授、李如东博士、历史文化学院牛敬飞博士、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张莉副研究员、田宓副研究员、聂顺新博士及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前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河西走廊地区,是中国干旱区传统水权体系发育极为完备的典型区域。报告人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是导论、河西走廊初始水权获取、水权流转、水权技术体系、传统水权体系的整体反思。首先,张景平博士从何为水权问题入手,从法律领域阐述水权为特殊物权的一种。中国当代水权研究兴起的原因包括诸如黄河持续断流引起的环境危机的倒逼与市场经济发展中北方的水资源危机,中国水权是在政府强制赋予下进行的。
河西走廊初始水权的获取原则是无差别的“按粮分水”,在此问题上,张景平博士对“水权自古国有”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区域水权获取的两大支柱包括“闭口巡查制”和“均水罚款制”,制度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有年羹尧和阎如岳。其中,农户的水权获取是关键问题。
水权作为一种权利就会产生转让和转型,在当前中国的水权体系就是以流转为目的。而在水权的博弈过程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以暴力博弈的方式占据主体地位。特殊类型的水权流转包括河道变更、军事、泄洪和生产辅助性水权。在水权实现的技术保障体系中,主要有计量技术体系和控制体系。张景平博士在报告的最后对河西走廊传统水权体系做了整体的反思。
最后,李如东博士对本次报告进行了点评,黄达远教授做了简要发言。师生们分别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实践与张景平博士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学术研究中河西走廊的用水问题一直是重点问题,此次报告推进了水权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令同学们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