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加拿大哥伦比亚学院亚洲研究系程龙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上)
         2018年12月22日上午10:00~12:00,加拿大哥伦比亚学院亚洲研究系程龙教授应西北研究院的邀请,来我院做了题目为《晚清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涉藏档案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张莉博士主持,我校西部边疆研究院的谢光典博士进行评议,西北研究院的同学们到场聆听。
        程龙教授,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曾师从韩茂莉教授,受到了扎实的历史地理学训练。毕业之后的海外任教经历,又使他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文文献资料,进而对于海外视角下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程龙教授提出中国的西藏研究习惯于运用汉文和藏文历史文献,这种传统视角不能让西方知识界很好地接受我们的观点。 因此,程龙教授试图从西方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运用西方人能够承认和接受的新视角,与西方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本次报告从保存在哈佛大学的柔克义档案入手,阐述了柔克义的学术研究和外交实践。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程龙教授首先叙述了自己研究的缘起和过程;然后介绍了柔克义的藏学研究和西藏考察;最后探讨了柔克义的中国边疆研究,包括其对于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中朝关系的研究。程龙教授讲到,因为海外课堂上学生对中文史料的质疑让他试图寻找外文史料来研究西藏问题,而在哈佛大学发现的大量柔克义档案,使得其研究具备了丰富的史料来源。柔克义出生于1853年,是著名的美国外交官、汉学家和藏学家,与中国渊源颇深。1884年柔克义来华,1900年他担任八国联军中的美方代表与清政府谈判,是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制定者。1905年~1909年,他担任了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是美国赴藏第一人,两次考察使他对藏族宗教文化区进行了实地的勘探,并搜集到了丰富的资料。柔克义一直坚持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体现在他参与制定的门户开放政策当中,并对日后美国对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柔克义进行了长期的中国边疆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著作,例如:The Land of The Lamas, Diary of a Journey: Mongolia and Tibet, The Dalai Lamas of Lhas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Manchu Emperors of China.
       柔克义对中国边疆的关注和研究还涉及到清朝与朝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对三田渡碑录文的留意和研究上。三田渡碑又称为《大清皇帝功德碑》,系1639年所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几经周折,今天部分碑文已经漫漶不清,为碑文的解读和历史过程的判断带来诸多分歧。程龙教授发现,柔克义于1887年12月发表的论文《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是根据他从美国海军军官福九以及英国驻华领事、驻朝领事贾礼士那里得到碑文拓片所做的研究,其中还附上了转录的碑文全文。1905年,柔克义在此文基础上,出版了《15世纪至1895年的中朝关系》一书,指出虽然日朝签订了条约,但这并不能改变过去四个世纪以来中国与朝鲜的宗主—藩属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韩国学者在研究三田渡碑的论文中,对碑文的理解并不全面和客观。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一百多年前的研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报告结束后,张莉博士和谢光典博士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实践与程龙教授进行对话和交流,与会学生也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提问。本次学术讲座介绍了运用西方材料的海外视角下,对于中国学的研究,极大地开拓了与会师生的思维,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