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下午14:30-17:30,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黄春长教授应我院邀请,在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01会议室作题为“黄河流域史前大洪水问题-传说与事实”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院长王社教教授主持,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宏伟教授、肖爱玲副研究员、博硕士研究生及历史文化学院和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部分师生等近百人到场聆听。
黄春长教授主要从事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和灾害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等。黄教授先后在《Science》和《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环境变迁》著作。此次报告主要论述黄河流域史前大洪水问题。黄春长教授根据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进行万年尺度古洪水水文学调查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了发生在公元前2200-2000年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学、年代学证据、气候水文特性,及其与关中盆地内若干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化遗址的关系。
本次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黄河流域史前大洪水关键性问题、什么是史前大洪水的地质记录、史前大洪水的地质学记录、史前大洪水的气候背景以及山洪、泥流、泥石流沉积物与河流大洪水SWD的区别等。黄春长教授指出,世界各个古文明发源地都有史前大洪水的传说,在我国大禹治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均认为传说可能表明了大洪水和大禹治水导致文化突变和社会转型的事实,而地理地质学家针对大禹治水的传说,一直在思索是否能找到更加客观的证据,例如地质学的证据。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是史前大洪水的地质记录,以及寻找到史前大洪水的地质学记录。黄春长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认为史前时期发生的溢出河槽的大洪水,其滞流沉积物会在地层当中保存下来。在沿河岸某个临界高度以上、全新世地层当中保存的这种沉积物,就是史前大洪水的地质学记录,并总结出了其野外沉积学的基本特征。之后,黄春长教授介绍了他据此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史前大洪水在一些区域的确存在,并讲述了史前大洪水的气候背景,研究结果显示,史前大洪水多出现在气候恶化时期,这一研究对比之前的气候变化研究有所突破。
讲座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结束,聆听报告的师生用热烈的掌声对黄春长教授的报告表示了感谢。随后,王社教教授、周宏伟教授以及肖爱玲副研究员分别对讲座做了评议,部分师生进行了提问。王社教教授指出,黄春长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在这次讲座中也要多多学习其他学科的优势,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以推动我们历史地理学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