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我院2018级硕士生在李令福、肖爱玲等老师带领下,乘车前往泾阳、礼泉两县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工作。本次考察工作主要是对陕西水利博物馆、礼泉袁家村、历代引泾渠口进行田野考察。
1、 陕西水利博物馆
25日早晨7:30,我院师生准时登车,出发前往本次考察的第一站——陕西水利博物馆,并于9:10到达目的地。陕西水利博物馆是在李仪祉纪念馆的馆址上建立起来的。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水利专家,他逝世之后,便长眠于此。该馆大致分为水文化大道、文化广场、主展馆和仪祉墓园四个区块。穿过泾惠渠,同学们首先拜谒了李仪祉先生的雕像,继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主展馆。主展馆内第一部分介绍了陕西地区水利系统的概况,并展出了郑国渠、白渠等历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文物藏品,关中地区两千多年的水利史跃然眼前,令人惊叹。在近现代部分的陈列参观过程中,李令福老师深情地讲述了水利事业在三十年代开展的艰辛,并回顾了李仪祉先生在那个举步维艰的时代如何在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完成泾惠渠、梅惠渠等号称“关中八惠”的水利工程。跟随着李老师与讲解员的讲述,同学们不禁对李仪祉先生产生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在当代水利建设的介绍中,李老师提出自己对于水利发展的五阶段的看法,认为要做到生态水利,必须先把防灾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四个阶段的工作做好。这对于我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
结束了陕西水利博物馆的探索,已到中午,于是全体师生驱车前往著名的关中民俗村镇——袁家村考察,兼用午餐。袁家村作为一个昔日贫困的小村,而今已通过主打关中饮食、艺术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古朴的村落街道相结合,发展成为关中地区声名显赫的招牌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村中走访调查,对袁家村整体布局与形态加以探究,对关中深厚的饮食文化加以体验,也观赏了木偶戏、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从而在今后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实际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3.历代引泾渠口
13:30左右,我院师生开始考察最后一个项目,也是本次考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历代引泾渠口。沿着右侧碧波涌动的泾惠渠与左侧清澈见底的泾河干流,李令福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保存完好的元代王御史渠。该渠口闸槽、水尺还依稀可见。由于泾河的不断下切,渠口与河流主泓产生了明显高差。李老师指出,王御史渠曾经还有山泉汇集,流量比较大,然而现在已经近乎干涸。因泾河含沙量的不断增加,到了清代,开始修筑龙洞渠,主要是将龙洞泉水引入渠中,作为饮用、生活用水。
宋、元、明、清时期的引泾渠口考察完毕后,我院师生前往汉代始建的白渠与战国秦时修筑的郑国渠进行实地考察。汉白渠遗址因环境变迁,已无法判断其渠首的具体方位,但郑国渠还保留着它的大体样貌。经过两千余年的下切侵蚀作用,泾河河床与郑国渠渠首的高程之差已达20米以上。李令福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泾河的下切过程以及泾河冲积扇平原的变迁情况,分析并批驳了一些学者关于郑国渠大坝跨河蓄水的说法。李老师详细讲述了郑国渠及大坝的修建方式与具体的功能,使得同学们都大受启发,感受到古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智慧。
通过本次对历代引泾渠口的考察,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历史地理学田野考察的辛苦与艰难,但同时也真切地理解了史念海先生、侯仁之先生利用野外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来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内涵。在本次考察实践期间,我院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同学之间相互帮扶,体现了我院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团队精神。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坚持田野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院年轻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未来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