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杨庭硕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16日(周五)下午,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杨庭硕教授应我院侯甬坚教授邀请,在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101会议室,以“生态民族学视野下人与环境的制衡关系”为题目,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侯甬坚教授主持,西北研究院师生四十多人,及吉首大学六位杨庭硕教授团队成员等听众,一起聆听了报告。
         杨庭硕教授的报告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旨,探讨了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制衡关系,以及贯穿其中的人类担当。报告以发端于欧美地区的生态民族学理论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全球发展脉络,进而重点阐释“制衡”这一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包括“衡量生态问题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所面对的生态系统的属性是什么”、 “人类在自然与文化之间扮演了什么角色”、“从历史的维度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四部分。报告第一部分通过对富兰克林•金《四千年农夫》和卡斯特罗《饥饿地理》这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得出不同的人由于背景、视角不同对相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而对不同观点进行追根溯源便是生态人类学乃至历史地理学研究所要重视的地方。同时,杨庭硕教授进一步提出,在生态建设中,如何保证人类自身文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延续,是我们当下的工作重点,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实标准。
        第二部分以《诗经》中的“葛”和土司地界的“楠木”、“黄花梨”等植物形象为例,揭示了现今95%的生态系统都是人造而不是自然形成的,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性途径和方法。之后又指出今天我们所面对和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需要我们跟“历史上的人群”进行对话,同时结合相关的民族文化、耙梳历史资料,才能复原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在最后两部分,杨庭硕教授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人类本身,提出历史上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往往会因生态系统的共生、协同而引发大的环境变化,但正史中对这种环境变化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在研究中我们应结合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等将国家政策和环境变化进行对接,进而结合历史经验,履行自身的责任。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张莉博士讲述了自己对杨庭硕教授报告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杨庭硕教授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表示钦佩。她说,杨老师报告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致内容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怀,提醒和启发我们在专业思考中不要将问题简单化,要有责任心,应当重视本土知识的发掘,并学习杨老师坚韧的治学精神。在回应张博同学的提问中,杨庭硕教授回答了地名学背后的生态环境意义,并告知听众,生态民族学研究的三个标准是认知历史、认知生态、认知文化,而只有在这三个方面结合甚好的时候,生态民族学研究就可以产生佳构,做出成绩。
       在报告前后,侯甬坚教授对杨庭硕教授的治学、写作特点多有介绍,大家方知杨庭硕教授多年来是在几乎失去视力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和研究,至今还保存着一种积极向前的研究状态,非常令人感动和敬佩。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