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应邀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18日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教授应我院王社教教授的邀请,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101室以“地名:历史印记与文献资料”为题做了专场学术报告。报告由王社教教授主持,来自西北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等学院或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胡阿祥教授长期专注于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本次讲座是他二十余年从事地名学研究的心得和精华。讲座开始,胡阿祥教授介绍了中国地名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地名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介绍了欧美俄等国家以及日本在地名学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引出本次讲座的话题:中国地名学该如何发展?如何利用中国丰富的地名知识推动地名学的发展。 胡阿祥教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式演讲方式:首先从苏北东海岸的赣榆县引入。介绍以往对于“赣榆”这一地名由来的认识,引发大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继而介绍地名研究的五个要素:音、形、意、位、类。以“赣榆”为例,从总体思路、语言依据、历史依据、地理依据、传说词源、宣传策略五个角度说明对赣榆地名来源取义的看法,提出在对古地名的寻源释义中要注重词的发音来源。

 
       接着胡阿祥教授以南京城市称谓与老地名展开,提出南京在地名保护与开发的实践经验或可为大西安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他以参与组织“评选南京十大老地名”和“评选南京十大消失的老地名”等活动为例,通过对南京地名的分类、解读钩沉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江南一大都会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落寞,令听者感慨唏嘘。 胡阿祥教授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中系统讲述过十四个统一王朝的国号,本次报告会他重点讲了“夏”和“汉”作为国号的原始来源,根据甲骨文和当时人追求循环永生的观念,“夏”国号原意为蝉是一种昆虫;而“汉”源于“汉中”,“汉中”源于“汉水”而“汉水”的得名源于此条河流流经汉中地区时发出的流水声,此为其源。但汉何以成为统一王朝的国号,因为汉在亚洲地区诸多民族语言中有“伟大”、“盛大”之义。加之汉又与“天汉”相联系,萧何“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故而汉成为国号、族称。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中国”从何而来,又具体何指?胡阿祥教授从金文中的“中国”字样的最初含义到英文中的“China”一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对关于“中国”的地理范围、文化属性、民族分布等进行详尽的评说。最后从地理学、历史学、文字学、经济学、佛教等多个角度详细剖析“中国”一词的来源及内涵。
       最后胡阿祥教授以中国人的名号情结为例,从风俗习惯、思维习惯、心理暗示三个角度举了诸多事例,得出三点认识:一是中国人有意识、无意识的都具有名号情结,名称学,包括有关地名的学问在内,成为中华国学中一门包罗万象、富有趣味的学问。二是现实中存在诸多如“不会起名”、“不知名称意思”、“不会正确使用名称”等问题。三是地名学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地名的寻源释义方面,而是必须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本次讲座历时三个多小时,会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在座师生都为胡阿祥教授幽默的表达、清晰的逻辑、宏富的内容、开阔的视野以及现实的关怀所打动而沉浸其中。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