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14:30-17: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宋江宁研究员应我院李令福、肖爱玲两位老师之邀,在文渊楼3段3306室做了题为“对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定位的思考和探索——以基于水资源的考古学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肖爱玲老师主持,李令福老师评议,我院中国史专业一年级全体同学与来自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北大学的几名同学到场聆听学习。
本次报告宋江宁老师首先报告了他及他团队近期对考古学是什么问题的整理与思考展开,由对学科定位、价值、理论、方法、概念体系的分析,到学者在研究中所应具有的个人理论倾向等角度,提出研究者学术自觉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继而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关中地区自仰韶时期到秦汉时期聚落中心转移的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最后尝试从对西安小平原河流、水位的具体分析解读周、秦、汉、唐都城空间位置关系。
本次报告中,宋江宁老师着重分享了他对于方法论自觉的思考历程,作为参与西周都城丰镐、周原遗址发掘的专业考古研究人员,在全面统计、空间数字化关中漆水河以西地区和西安地区的聚落遗址自仰韶到秦汉时期的空间分布为特征的基础上,以地形与水资源的利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关中地区上述时段内的经济中心转移及其原因。经过研究,他发现至秦汉时期经济中心才由漆水河以西地区转移至今西安地区,并提出可能是郑国渠的修建致使渭北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的契机。紧接着,宋江宁老师从周原遗址水渠遗存的研究入手,从水渠反映的西周时期河流水位和遗址自然环境、渠内堆积的埋藏学观察、水资源管理结构存在的分析、渠内反映的管理机构职能履行情况以及水遗存研究对理解周原遗址兴废的作用五个方面论证周原、丰镐两地城市兴衰与水资源的关系。他认为,西周早期对于水资源的管理比较尽职,但之后则越来越懈怠,到了晚期则完全失效。因此,他指出平王东迁与政府机构管理的弱化、大型工程的废弃等有很大关系。同时,他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因环境的恶化与水资源的退化,以及西周政治制度的缺陷。宋江宁老师以水资源为切入点,运用聚落考古学的方法,发现了西周聚落分布的整体特点,即国土分离现象,而西周的分封制则加剧了王室的孤立与削弱,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最终导致王室与贵族的东迁。
宋江宁老师以其清晰新颖的思路、杰出的口才与诙谐幽默的风格,给在场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例证分析,让同学们对一些生涩的概念、理论等感觉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如对马帮理论的解读、对考古学研究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宋老师在讲到考古学学科属性和学术自觉的培养时,由一处铸铜手工业作坊所引发出来的16个专业方向的分析等;同时,报告过程中宋老师与在做师生之间的相互发问等环节,增强和提高了同学们对学术的兴趣。李令福老师在报告最后的点评中,高度赞扬和肯定了宋老师报告中的学术思想以及从水环境视角研究都城问题的探索,并提醒年轻学子们注重史料的运用和分析。四个小时的报告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而我们对未来学术研究的思考或许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