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统万城建成1600周年暨古代朔方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靖边县召开,我院侯甬坚教授应邀出席,他参与了会议报告评议、个人报告、实地考察各个环节,在统万城遗址上还接受了靖边县电视台的采访。
侯甬坚教授在题为“407~418年:赫连勃勃集团的建国举措”报告中认为,公元407年(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十六国群雄逐鹿时期的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时年26岁(生卒年为381-425年),开始勇敢地向天下宣称自己为天王、大单于,迅即“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国称大夏”。经过连续六年的疆场拼杀,到了龙升七年(即凤翔元年,413年),赫连夏开始兴“筑都城”,“宜名新城曰统万”。到了418年(凤翔六年),统万城内大型豪华宫殿刚刚落成,在长安城东面灞上登上赫连夏皇帝宝座的赫连勃勃当即“改元昌武”,并迅即赶回统万城里,开始享受《统万城铭》所描绘的华丽宫殿生活,心情极为愉悦,人生追求达于又一高峰。
报告分析,勃勃称王时,坚持的还是“云骑风驰,出其不意”的灵活机动作战方式,并不取臣属们“专固一城”的经略意见。到了413年,开始在选定的无定河畔兴“筑都城”,表明勃勃已转变原来的想法和做法。促使勃勃转变原有想法和做法的推动力,主要在于:赫连夏地方军政机构的陆续建立,增强了赫连夏政权的稳定性;针对后秦、南凉等政权的进攻和蚕食,致使赫连夏及勃勃家族物质财富获得明显的增长,这些财富需要在坚固的城池里保存;臣属们所持“专固一城”的看法,除了具有和其首领同样的着眼于安全、收藏财富和享受富裕生活需要等因素外,建设颇具规模的都城也是体现国家威仪和力量的重要方式。
报告指出,在十六国时期这样的乱世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毁掉的是民众对于安稳生活的想往,促进的是人口迁移和文化迁播及授受,创造的则是集坚固的军事堡垒、作为政治中心的国都、安全庇护所于一体的庞大建筑,赫连夏国都统万城即为其中的明显史例。
报告还提到,五年前周运中博士在《拓跋、铁弗与统万城新考》一文中论到:“因为赫连勃勃的前线主要在东西两个区域,西线在高平、平凉、安定,东线在贰城、定阳、杏城,所以统万城就是赫连勃勃的后方基地所在”;“赫连勃勃的复兴基础是朔方,所以朔方是重要地名”(2013年6月参加“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朔方曾经是西汉的县名、郡名和其后唐代的方镇名,也是汉武帝曾经设置过的刺史部名称,其地理位置和所处区域在河套所在的黄河以南,因鄂尔多斯名称出现较晚,在唐代以前的历史研究中,使用朔方这一区域性名称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在28日举行的闭幕式上,侯甬坚教授和李浩教授(西北大学)、王维坤教授(西北大学)、戴应新研究员(由人代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市来弘志博士(日本学习院大学)一起,接受了靖边县政府颁予的“统万城遗址保护研究专家顾问”聘书。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靖边县政府合作举办了“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应公元413~418年赫连夏国都统万城的兴建和完工时间,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又与靖边县政府合作举办了这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地方政府(榆林市和靖边县)和学术界(尤其是陕西学术界)对赫连夏历史的礼遇和尊重,各方对于赫连夏历史和统万城遗址的研究和保护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