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张健博士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2018年10月17日下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张健博士应我院张莉博士之邀,在教育博物馆西副楼S101报告厅做了题为“近300年来黄河中游水文变化及其社会响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张莉博士主持,我院师生三十余人以及西北大学的部分学生一起聆听了报告。
        本次报告从国际普遍关注的水资源变化与水安全问题切入,讲解了基于历史文献资料为代用指标重建过去300年黄河中游水文变化及其社会响应,主要内容涉及“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降雨序列重建及其特征诊断”、“气候事件及其社会响应解析”等三个模块。报告期间,尤其针对序列重建过程中相应时空分辨率的史料甄别选取做了较为详细讲述。
       在前两部分的报告内容中,主要讲解了旱涝等级序列、降雨序列的重建过程及其特征诊断方法。张健博士参考以往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研究成果,选取黄河中游18个旱涝代表站,在依据史料所能识别的时空特征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面积加权等方法,进行了1644-2009年各代表站旱涝等级变化序列的重建,提高了以往关于黄河中游旱涝变化研究的空间分辨率。之后,紧接着讲述了利用黄河径流变化反演1765-2010年黄河中游降雨变化的研究案例。张健博士利用黄河中游水位志桩水尺记录数据的整理与解读,推演径流变化信息及黄河中游面降雨量变化序列。其中,重点讲述了史料量化运用的问题,涉及史料记载旱涝、降水等信息涵义偏差、时空分布判定、记载不连续及处理等关键问题。继而,讲述了借用累积距平、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曼-肯德尔法等方法,针对黄河中游过去近三百多年以来旱涝和降雨的发展阶段、周期变化和突变性等特征进行诊断的结果,并就诊断方法在使用中注意的问题等等亦做了简要解释。在第三部分的气候事件及其社会响应讲解之中,以清代康熙年间发生于黄河中游的一次大旱灾事件为研究案例,讲述了旱灾的社会响应反映出多层次社会影响与响应等相关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张莉博士对此次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首先对报告中体现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的研究内容等做了赞扬和肯定,其次就“不同资料回答不同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相互对话。最后,有几位同学积极的提出了相关学术问题与张健博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讨论环节中,张健博士还提醒在座同学们,在史料的准确解析基础上,充分利用数理分析技术和新方法来帮助自己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此次报告涉及的问题和方法进一步打开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令同学们受益良多。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