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地名争议中文化如何传承?陕西做了这样一件事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正在消失。地名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今年年初,陕西省民政厅发起举办“春节‘家’话”和“提起家来家有名”陕西地名文化宣传活动,经过半年多征集,8月15日下午,该项活动从600余件作品中选出了14件优秀作品,并进行了颁奖。

  凡改名必引争议 地名究竟该怎么起?

  古都西安的历史地名不仅保存在浩瀚的古迹和文献当中,不少也为当今城市的大街小巷、郊区的村落市镇所继承。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地名引起的争议越来越多。

  2017年西安户县撤县设区,改名鄠邑区,虽然“鄠邑”是户县在秦朝时的名字,县设区恢复了户县原名有正本清源、尊重历史的意思,但有部分网友认为地名与生活息息相关,所用汉字不能生僻。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在西安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出现了“高新一路”“高新二路”和“未央一路”“未央二路”这样的街道名称。同时在一些新建小区,出现大量“洋”名称,这些都引起一部分市民争论,认为这样的地名无法体现所在地的历史价值,没有道路和街区特征。

  最新一起争论发生在西安曲江新区,一位住户发现自己家门口的街道在最近几年分别换了三次名字:“最早以前叫芙蓉西路,后来叫金阳路,现在叫公田路?立马有乡村的感觉了。”

  在国内,类似争议事件也并不鲜见,如景德镇、黄山、襄阳等地,都曾发生过。

  官方:地名文化保护尤为重要

  在8月15日下午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陕西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康苏芳表示,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一方面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需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二次地名普查,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尤为重要。

  陕西省民政厅历时半年举办的这次征集活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网友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活动分为“春节‘家’话”和“提起家来家有名”,半年时间共收到六百多篇春节“家”话地名作品、地名故事作品。

  一位叫张陕峰的网友提交了一篇《我的故乡叫店张》的作品。文中写道,故乡店张,居于咸阳、兴平、礼泉三市县的毗邻区。“店张”二字取店铺开张之意,大约成长于汉“丝路”时期,或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从长安出发,西行路上的一个驿馆。

  今年5月,陕西彬县撤县设市,改名彬州市。有网友投稿《寂寞豳风》讲述了故乡彬县名称的历史沿革。文章说,彬县在周朝时为豳国,“豳”字形容深山里藏满了野猪的意思,看似繁琐的地名实简单如岩画。唐朝时为避免出错,改豳为邠,后又改为彬,才有了彬县。《诗经·国风》中总共只记录了十五个诸侯国的风俗,其中就有《豳风》七首。“七月流火”一词正出自《诗经·豳风·七月》。

  专家:更改地名务必慎之又慎

  不难发现,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悠久的历史。那么,地名究竟改怎么起,怎么改,才能记得住“乡愁”又让群众好辨别呢?

  民政部行政区划调整论证专家、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袁勘省建议,地名设置应按相关已有原则和标准,对陕西地名专用字统一处理,尽早补上地名文化建设这一课。“今后但凡遇到此类更改地名的问题,务必慎之又慎,广泛听取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必要的讨论,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史红帅认为,在传统村落地名的利用方面,应与区域文化宣传、文化景观塑造、旅游活动开发等工作相结合,使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的村落名称“活起来”。史红帅还认为,在小区命名时要回望悠久历史,追溯前人印记,让小区的名字能够承继先贤,立于今世,传之后人,而不宜一窝蜂式地简单“洋化”处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社教说,地名就是要在文化传承和现代规范中做一个平衡,但在这个平衡中要考虑的是,让大家好辨别、能记住,同时也需要反映地域特色。

文章来源:央视网 http://news.cctv.com/2018/08/16/ARTIOAuJjCSyf37w8eY7jYcx180816.shtml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