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社会科学报:重新认识近代西方在西北的科考活动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史红帅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1CZS042)近日通过结项评审,最终成果《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被同行专家鉴定为“优秀”等级。
          该成果充分利用了学者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相关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搜集、整理的大量西文文献,结合中文地方志、文集、舆图、报刊资料,特别是现存北京、台北、西安、西宁和阿拉善等地的清代至民国外交档案,对1840-1949 年间在西北内陆从事科学考察的344 位域外人士的活动进行了分类研究和个案探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等领域的自然与人文科学考察,西方人在西北内陆的灾赈、工程与实业调查活动以及谍报搜集等,并论述了近代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西方人科学考察的管理举措。
在“科学考察活动”的界定和探究上,课题成果突破了以往多关注近代西方人在华开展的自然、人文科学考察两大类活动的局限,亦对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从事的产业与实业调查、工程勘测与建设、灾情查勘与赈济,以及谍报搜集活动进行了探讨,由此加深了对西方人在西北内陆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的理解。同时,课题成果揭示了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探险家、考察队的管理、监督与协作,以及各阶层民众与西方考察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该成果提出,我国西北内陆作为自然地貌类型丰富、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久远,民族与宗教信仰众多,地上及地下文物所在多有,对近代西方探险家、学者构成了巨大吸引力,促使其前后踵继、不远万里地前往考察,以丰富和拓展自然与人文科学知识。这促进了西方世界对我国西北内陆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世界科学体系的发展,有助于近代科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不容否认的是,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的科学考察与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科学考察和成果传播过程中,西方人起到了连接西北内陆与西方世界的桥梁作用,但其对西北地区的文物、古迹、化石、珍稀动植物资源等也有一定的破坏,至今仍散见于不同国家博物馆的来自西北内陆的诸多文物、标本就是明证之一。
        课题成果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国近代史、中西交流史、科技史和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空间,促进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而且对揭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多种途径、认识近代西方世界“中国观”的形成与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第4版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