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6月11日,为配合我院三秦学者历史地理创新团队“关中平原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课题研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课程教学工作,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硕士研究生一行到高陵县通远镇、泾阳县泾干镇两地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及人物访谈,调查两地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搞清高陵县通远镇三百年天主教传播发展历程及泾阳泾干镇清代古城镇规模形态及城镇格局演变,探索两镇传统功能特色以及如何提升城镇现代功能等问题提供对策。 2012年6月10日上午7点,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赵阳阳、何博、娄娟娟、肖珺、岳巧茹、魏光一行7人冒着高温,从西安出发,第一站前往高陵县通远镇。约九点多,到达通远天主大教堂。据说通远镇十村有大小六个教堂,全镇有教民三千余人,占总人口的90%,是个名副其实的天主文化镇。由于事先联系了人,我们得到了天主教堂神职人员王执事的热情接待。王执事先给我们大致讲了天主教的基本知识及通远坊天主教堂的历史沿革,然后在王执事的带领下,进入正在维修中的天主教堂参观。 据主堂内墓碑知,早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教会已在通远有教堂和信徒,并是陕西天主教的传教基地。现存的这座古老教堂是1844年开始修建,1848年竣工的,教堂是古罗马式砖木结构,青瓦顶盖,里面大红漆柱,堂门造型美观,只可惜正在修缮加固,无缘一见真面目。肖爱玲副研究员带领学生对天主教堂内的碑刻和柱础进行抄录拍照。后又在王执事带领下参观天主教堂周围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通过介绍得知今通远坊教区遗存的清代古建筑尚有四处:天主教堂;保赤会(孤儿院、育婴堂),在大教堂西北方向,为城堡式四方楼,约建于1896年前后,后因火灾烧毁成废墟,现仅存砖结构的立墙可呈现出当时的规模;圣母会大楼,在主教堂正东方向30米处,建筑格局为“品”字型建筑,欧式风格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神哲学院,现存主教堂西150米,为欧式孤体建筑,分两层,原貌保持基本完好,因年久失修有破败现象,无人居住。还有其他一些解放后修建的大楼,如今也是破烂不堪,早已废弃。院中散落很多石碑石刻和精美的屋顶装饰品,每一个都是一件文物,都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整理。之后,在王执士的指引下,我们一行又到通远镇西北的“圣园子”(即历代天主教神父、执事等神职人员死后安葬的地方)墓园考察,墓碑掩映在绿树下,显得庄严肃穆,我们随即对陵园里的墓碑墓志进行了抄录拍照。看园的老奶奶非常热情好客,非得让我们上树摘杏子吃,我们也大受感染,亲手摘了两兜尝尝,酸甜可口。中午就在通远著名的“狗娃猪蹄”店品吃了猪蹄,味道鲜美,确实名不虚传。下午在教堂里继续对王执事进行了采访,加深了我们对天主教知识、清末通远坊城及本地天主教活动的兴衰发展的了解。通远镇全民信教,在其向善、向上教义的指导规劝下,使镇上出现人际关系良好,人人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社会治安情况较好的和谐状况。 下午16:30分,肖爱玲副研究员安排好岳巧茹、魏光两人先返回西安,又带领其余4人坐车从高陵去往下一站——泾阳泾干镇,即泾阳县城。 下午18:00左右到达泾阳县城,安排好晚上留宿地点之后,趁着夜色还没上来,我们又马不停蹄开始对县城调查。在天黑之前,我们走街串巷,探访了泾干湖、味经过书院等几处古迹。对泾干镇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文献记载,在现代县城地面上寻找清代泾阳县城,找到当年的城门、城壕、城内主干道、县衙、寺院等建筑的位置或文物古迹遗存,并使用GPS定位。晚上20:30,吃了晚餐,休息。 6月11号上午6:30,肖爱玲老师带领4位学生,意欲沿着泾阳老城墙外围进行考察,但因文献资料所限,未能准确找出城墙位置,所幸在调查中得到李建功先生(74岁,早年经商)的帮助,李老是土生土长的泾阳县城人,小时候常在城墙上玩,对老城墙很是熟悉。李老非常热心,不顾高龄和炎热的天气,凭借记忆,亲自带领我们绕着当年县城老城墙走一圈,并指认了当年的城壕、东瓮城、城门及主街道、钟楼、四明楼、县衙、太壶寺、茶厂等具体位置。在考察途中,又对城中其他年长的老人进行访问,进一步核实并确定了老城墙、城门、县衙机构的具体位置。我们发现,泾阳县县城形态比较特殊,并非常见的方形,基本呈椭圆形,外有瓮城,以东瓮城最大,上面开三门。如同大多数普通县城一样,解放后泾干城经历了多次破坏,以至于城墙遗迹荡然无存。 县城的行政区、文教区功能历史传承较好,今天的县政府就在老县衙的隔壁,书院集中的文教区如今也是中学教学区,说明我们古代县城传承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形的建筑消失了,但某些历史功能却被继承下来,值得我们重视。下午,肖爱玲老师又带领学生对城内的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如文庙、太壸寺、崇实书院进行了考察。在文庙和太壶寺里,收集了大量的碑刻文字资料,部分碑文已模糊不清,但尚未有过临摹拓片,更别提研究了,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考察中,赵阳阳师兄使用GPS定位系统一一都定了点,何博师兄仔细做了笔录,老师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和录下不少录音资料,这些都是我们回去进一步研究的宝贵资料。 下午17:00,泾阳县城的考察圆满结束,我们收获都很大,背着沉甸甸行李,我们一行赶到泾阳汽车站准备回西安。在去车站路上,老师目光犀利,发现在街对面一处已经倒塌一半的老房子,让我们过去看看有何发现。走近才发现房子很大,临街看到的只是一角,可知不是一般的居民住户,前后三进,上下两层,约有数十间房间。经询问得知此房子始建于民国初年,此后一直作为旅馆使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破落。到现在也有近一百年了,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能进一步过多了解具体情况。返校途中,肖爱玲老师总结了考察经验和考察收获,指导和建议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对泾阳县城进行研究,并期望写出有价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