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环境与社会”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2018年6月9日,由我院张青瑶博士召集的“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环境与社会”青年学术沙龙在我校雁塔校区崇鋈楼敏行厅成功举行。本次沙龙共邀请到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西安工业大学以及我校的十多位青年学者参加,我校日本学者市来弘志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赵荣芳女士、《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王向辉博士及我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并参加讨论。
       本次沙龙共分专场报告和圆桌讨论两部分。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李淮东博士以北方池盐区、沿海海盐区、巴蜀云贵井盐区三大产盐区为中心,对秦汉时期盐业生产所用燃料的来源与种类、区域差异及燃料相关史进行了梳理和环境评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潘明涛副研究员从河流、城市与水环境的视角,对15至19世纪永年洼的形成做了细致探讨,指出永年洼的形成与传统社会末期冀南地方开发进程密切相关,其水域面积与地理方位的持续变迁表明了传统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纠葛共生的复杂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黄学超博士结合多年从事历史政区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治学经历,提出对《水经注》进行重新校订与考释工作十分必要,报告者所在团队正在从事的《水经注》研究,即以对该书的校订与考释为主,可以以“校笺图释”概言之,并对所涉相关问题提出讨论。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岳云霄博士主要探讨了清代宁夏平原水利开发与区域进程等内容,认为宁夏银川平原的景观营造和环境感知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因子,动态地观察区域发展的历史,以及区域进程中诸要素的联动过程。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李刚博士以档案中发现的乾隆朝哈密蔡巴什湖万亩田地的弃垦为例,对中央和基层关系的调适做了细致的解读。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程森副教授对抗战时期中共军队在南泥湾的生产生活实践做了环境史解读,认为南泥湾屯垦之前是人类活动消退后的自然与半自然的荒野生态环境,军民生产生活将其转变为以立体的农业生态为主的文化景观,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下半场专题报告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卫丽博士以独特的视角,结合实地考察,对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梨的分布、技术体系与环境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西北人民在长期的梨树种植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不同于现代果园管理的古法种植技术,它是一个适应西北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完整的生产技术体系,并通过揭示其技术特征,探讨古梨园人与资源环境的共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霍仁龙博士从环境、技术与耕地开发的空间选择的视角,对清代以来西南山区进行聚落尺度的考察,结合大量的实际调研,指出农田水利对山区耕地开发的空间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百年尺度来看,是一个耕地开发逐渐摆脱农田水利和相对海拔控制的过程,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百年尺度山区土地利用驱动力机制和山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认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科技史方向博士后王大宾博士对清代河南救荒技术的社会适应趋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特定人地关系条件下的水旱灾害不仅决定了应灾技术,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技术组合,通常很难将救荒技术从一般农业技术中区分出来,而玉米等新作物的传播反映了技术性质的转变趋势,即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社会适应过程。我院胡鹏博士系统梳理了清代蠲恤制度,在制度设置方面,清代蠲恤制度包括“保息”和“荒政”两大类,在地方执行过程中,往往分别以“蠲恤”和“灾赈”之名为之,清代“蠲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为保息和荒政,狭义即为保息。我院张青瑶博士以清代晋北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制度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的复杂不仅来源于驱动因子的多样,还在于作用机制的复杂,政策因素对于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具有一定作用,但受环境制约比较明显,同时又与移民、人口、宗教等驱动力相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作用于土地利用。每半场报告结束前,评议人对报告进行了细致点评。
       圆桌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就技术选择与环境、技术与社会发展、所用资料来源与辨析、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区域景观和社会进程、日本学界相关历史学、环境史研究等问题做了详细的交流与讨论,各抒己见,明晰学术新知。整个学术沙龙在严肃、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学术沙龙举办成功,收获良多。大家一致通过本届沙龙为首届“农业、环境与社会”青年学术沙龙,计划今后每年举办一次,努力使该主题沙龙持续发展,充分显示了各位学者对于学术的敬意和执着追求。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青年学者是学术界的新生力量,思想活跃,锐意进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本届青年学术沙龙意在汇集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相互切磋,共谋发展。此次青年沙龙的顺利举行,提出了更多的论题、论点,能够为青年学者各自的学术研究工作带来突破,能够为学术发展、国家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