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上7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介生教授应邀于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做了题为“川西历史民族地理探索:以松潘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北研究院侯甬坚教授主持。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尚义教授、我院王社教院长、李令福教授、史红帅副研究员等出席了此次报告会,我院大部分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松潘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吸引了民族史、社会史以及历史人类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安介生教授从历史民族地理、历史政区地理的视角对这一地区又有新的研究。
此次报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历史民族地理之‘界域’研究——以地处川、青、甘之交的松潘地区为核心”。安教授首先对“界域”进行了介绍,即:在历史时期区域变迁之中,界线或界限的客观表现形式非常复杂,许多时候往往是以一个又一个交叉性或过渡性较为突出的区域,这些区域即为“界域”。松潘地区因其地势地貌上的过渡性决定了其作为“界域”的特殊性。接着,安介生教授对明代以前松潘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军政建置进行了回顾。唐中期以后,吐蕃势力的崛起,党项人的内迁,直接影响了松潘地区的政区建设;明代松潘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御西面的吐蕃。明代松潘的开发与交通线路的开拓有直接的关系。其后,安教授又对明清两代松潘地区民族种类与构成问题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内容为“政治归属与地理形态——清代川西地区政治进程的地理学分析”。首先,安教授对松潘地区的地理特征和部族认知进行了介绍,黄胜关、岷江和岷山是松潘地区极为关键的区域。岷江一线不仅是松潘地区的交通线,更是这一地区的生命线与发展线。移居这一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群众所形成的聚落主要聚集于沿江及沿河地带。松潘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安教授根据《四川通志》、《松潘县志》等资料对清代松潘地区民族之构成与人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了对非汉民族人口研究的必要性。接着,安教授对松潘地区的边地归属与机制调适进行了介绍。明代在松潘地区建立起了相当完备的防御体系,松潘镇实际是明代西部边防体系的重要环节。到了清代,松潘镇因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了保障其发展,清代增设了营汛戍守体制,被称为“松潘之例”。
第三部分内容为“西南潘州考——兼论历史时期边疆政区的设置路径与时效性”。首先,安教授对松潘地区政区的沿革及早期记载进行了回顾。松潘草地交通与贸易往来最主要的方向之一就是四川盆地,因此“岷江路径”势在必行。其次又对明清时期松潘地区的政区建置与潘州的地区范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安教授指出松潘地区政区沿革与区域开发经历了相当曲折而复杂的时空过程。不同名目的政区,不仅有着明确的时效性,同时也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设置路径。
安介生教授的三个报告,用多方面的视角、深入细致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松潘地区历史进程中自然环境、民族、经济与政区之间颇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认识,发人深思。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读书学习的经验,与安介生教授进行了互动,侯甬坚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