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2012年“历史自然地理”课程野外教学实习
为了配合“中国历史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11月初,张莉、潘威两位老师开始组织野外教学实习活动,拟定考察地点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考察前的文献研读、考察中的知识点掌握与准备等工作。随即,王社教老师、刘景纯老师、高升荣老师、聂顺新老师、李大海老师等都参与到各个小组学生的指导工作中来。参加本次野外教学实习的还有在本研究院进行访问的日本学者吉田爱女士、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申请参加考察的所有7位2011级研究生和2位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 12月1日,早上8点历史地理专业师生43人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停车场出发。9点50分,到达风陵渡黄河大桥之后,下车沿黄河护岸大堤步行至凤凰嘴,第三小组同学在这里介绍了黄河小北干流的自然状况、风陵渡名称由来及经由风陵渡附近渡黄河往来山、陕、豫三地的交通状况等。随后,潘威老师为大家介绍民国时期大比例尺地图上反映的风陵渡附近黄河滩地与现今之异同,旅游与环境学院的史兴民教授为大家讲解和介绍了这一段黄河的河流地貌。12点30分,抵达潼关黄河湿地保护区,第三小组同学介绍了潼关名称由来及建置沿革等,结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习语提出对历史时期的河道东西摆动与滩地纠纷等问题思考,随后师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13点20分,抵达黄、渭、洛三河交汇区,潘威老师介绍了三河口的由来、黄河东西摆动导致的渭河入黄口的变化等情况,并且请大家观察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河流地貌状况。 14点55分,到达华阴农场以北渭河的北岸,第二小组同学介绍了这一段河漫滩的自然状况,提出对明-清-民国时期这一段河漫滩的开发、清代渭河华阴段的聚落情况、渭河华阴段的洪涝灾害等问题的讨论。随后,师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渭河南岸大堤上,潘威老师从气候和宝鸡峡水库的修建两方面为大家讲解了近50年来渭河变窄的原因。16点25分,第二小组同学在华阴农场场部所在地华西村介绍了华阴农场的建立、三门峡水库库区移民与反迁、河漫滩开发等情况。 12月2日,8点从华阴县城出发,10点05分抵达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南的唐代东渭桥遗址,第一小组同学介绍唐东渭桥遗址的发掘过程及相关考古、历史、桥梁工程的研究、耿镇段渭河的河流地貌特征、汉唐以来耿镇渭河段的南北摆动、渭桥与渭桥仓等情况及相关思考。史兴民教授对同学讲解的河流地貌相关知识进行纠正和补充。随后,师生就东渭桥相关研究中存在的疑问展开了深入的讨论。11点45分到达高陵渭河大桥下渭河南侧河漫滩,潘威老师讲解了该段渭河的河漫滩变迁,史兴民老师讲解了河漫滩现代地理成因及其变化。 14点05分,到达高陵县文化馆,馆内工作人员介绍了馆内收藏的碑刻情况及新出土的北周佛塔,考察本欲寻访的唐东渭桥碑与明永济桥碑,由于正值周末而未果。16点,经过半个小时的步行后,抵达泾渭交汇处,第一小组同学介绍了“泾渭分明”成语的来源、历史时期泾渭清浊交替变化的过程及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及自己的思考、结合地图讲述了引泾渠道的历史情况及变迁、唐诗中所反映的唐代泾渭清浊的情况。随后,同学根据实地观察提出疑问,师生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张莉老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且安排了野外教学实习之后考察报告的撰写安排。19点25分返回学校,野外教学实习圆满结束。 此次“历史自然地理”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得到了西北研究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鼓励。通过此次野外教学实习,使历史地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和认识了河流地理状况、河流地貌辨识、河道变迁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互动关系等,初步掌握了历史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了室内文献研读与野外考察相结合进行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安玲 报道)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