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西北研究院张萍教授应邀参加首届“中德学术高层论坛”
“中德学术高层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小规模、高层次学术论坛。会议每1~2年举行一次,中德双方轮流承办。首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暨南大学和中山市委、市政府承办,于2013年5月26——29日在广州中山市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王利民编审,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校长胡军教授,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魏长宝编审,副主任安蕾,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张芝梅编审,马克思主义部副主任李放副编审。 会议就“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该会议本着多学科、高水准,确定中德两国各邀请杰出学者十人参加会议。本次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等国内十个院校的十二位学者参会,分别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环境伦理学各分支学科。来自德国的学者则分别从事政治学、生态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共计九人。会议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义务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就城市的承载能力与生态安全做了阐述,并介绍了近年来由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中国的碳排放与未来碳预算方案的研究、制定及其在国家政策中的实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洪大用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与欧洲等西方国家公民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行为表现,希望从国民意识的提升方面,寻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公众关注。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院长波多·洪姆巴赫(Bodo Hombach)提供了德国能源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示范效应,认为德国可作为中国建设节能型工业的合作伙伴。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弗朗克·戴克(Frank Decker)提出中国对金砖国家、非洲及太平洋地区外交政策中的气候保护问题及实施方案,对我们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张萍教授作为历史学学科特邀代表,就长时段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积累的结果,气候的波动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出现。自工业化以来,人类化学工业以及使用矿物燃料为动力的工业的发展均加剧了空气污染、碳排放增加以及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以1929年民国时期华北、西北的大饥荒为例,提供了国家制度、政策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提醒人们借鉴历史,不要重蹈覆辙。另外,两国学者还就生态威权主义、健康能源的使用、中欧跨地区合作等多方面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建议。最后,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教授辜学武教授总结说“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很好的学术议题,为学界关于中德、中欧合作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时值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虽然政治已经走在了学术的前面,但是要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需要我们学者的认真思考与实践上的关注。相信这一话题会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共同学术语言,也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学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同时这一话题还可以跨越自然与社会,人文与历史,为我们以后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