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3月上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情况,经同行专家鉴定,我院史红帅副研究员于2011年申报获准的《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1CZS042)获得“优秀”等级(结项证书号20180766),是此次申请结项的290个项目中的18项“优秀”项目之一。
该课题是史红帅博士在研究“后都城时代”西安以及西北中西交流史、城市史、历史地理的基础上,结合长期资料积累和前期成果申请的。在课题立项之后,史红帅先后利用2011-2012年赴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担任外籍研究员(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的机会,以及2016-2017年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获“古代军事工程奖学金”资助)期间,在日本、英国相关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地理学会等处补充搜集了有关1840-1949年间在西北内陆各省区从事科学考察活动的西方学者、探险家、外交官、记者、军人等的大量史料、档案、舆图和照片,并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档案馆等所藏近代外交档案文献进行对勘,为客观评价近代西方人士在西北内陆地区进行的自然与人文科学考察、实业调查、工程建设等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奠定了扎实资料基础。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史红帅先后翻译出版了《我为景教碑在中国的历险》(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领事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两部译著,以及专著《近代西方人视野中的西安城乡景观研究(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14年;该书于2015年获得了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并与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促进了该课题的顺利完成。
《近代西方人在西北内陆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研究》结项书稿逾35万字,对1840-1949年间近400位在西北内陆从事科学考察活动的域外人士进行了分类研究和个案探讨,是迄今首次从中西交流史、科学技术史、历史地理等学科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活动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成果,将于年内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