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定地区的指示性名称,地名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历史与人文信息,往往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事件、杰出人士、空间格局等紧密相关。我国区域广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积淀了丰富的传统地名资源,堪称华夏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之一。
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时期的煌煌国都、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西北重镇,有着3100余年的建城史、1100余年的建都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河川台原间散布的乡里聚落,抑或是金城汤池环护的坊市街巷,都有着或古雅,或晓畅的名称,点滴记录着这座古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迁。
古都西安的大量历史地名不仅保存在浩瀚的文献当中,其中不少也为当今城市的大街小巷、郊区的村落市镇所继承。毋庸置疑,西安的传统地名作为文化遗产之一,与城墙、钟鼓楼、大小雁塔等等“可见”的建筑实体一样,同属于古都的文脉载体,值得当今与后世保存与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大西安”建设热潮的开展,“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更是提出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核实而论,延续古都西安文脉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问题在于“国际化”在某些方面被简单误解为“洋化”,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居民区(小区)命名上。
简单而言,居民区(小区)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其名称属于地名体系中的最低层级,不仅有助于标识该区域居民在城市中的方位,而且能带给该区域居民空间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但是,目前西安城区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量居民区在命名时,基于购房者心理和销售策略,开发商或建设单位大量采用突出欧美文化特色的名称,导致居民区“洋化”地名有泛滥之势。仅就笔者初步统计,这类“洋化”地名大致包括以下四大类:
1、依据欧美及日本等国城市命名,如罗马、米兰、海德堡、维也纳、悉尼、京都等;
2、直接标以“国际城”、“国际中心”、“环球广场”、“世界城”等,命名十分直白;
3、以特定人名或音译词命名,如乔布斯、海伦、欧罗巴、唐顿、卡布其诺、拉克雷、凯德、安纳西等,令人不知所谓;
4、简单地以“国王”、“国会”、“庄园”等命名。
不难看出,这些居民区的命名已经完全不顾及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对于古都西安的传统地名资源要么是闻所未闻,要么是熟视无睹,丝毫不去借鉴和参考原本当地的传统地名,更遑论保存和继承了。
随着大西安城区的日益扩大,大量传统村落被拆迁,建设成为一片片新的居住区,倘若对当地传统地名不加保存和继承,任由“万国博览会”式的洋地名在大西安的区域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村、堡、寨”等极具关中特色的乡村景观,还有传统地名带给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故园乡情。
有鉴于此,不妨为新居民区(小区)的规划者、建设者们进一言,在小区命名时能够回望古都的悠久历史,追溯千百年来的前人印记,让小区的名字能够承继先贤,立于今世,传之后人,而不宜一窝蜂式地简单“洋化”处理,如此只能贻笑于后辈与外人。
同时,我们也呼吁城市地名的管理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将城市地名体系中的最后一级——居民区名称纳入管理范围,以期古都西安文脉的延续能落到实处,使传统地名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鲜明特色。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来源:西部网 http://toutiao.cnwest.com/sxtt/share/news/2018/03/27/content_377237.html?winzo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