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中国CTTI智库来源单位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主页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我院举办2017年度学术报告会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年终总结与学术报告会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一层报告厅举行。会议旨在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会议总共包括22个报告,分为7场次。第一场由卜风贤教授主持,报告题目为“21世纪历史自然地理学的成立——以中国的学术实践为基础”(侯甬坚)、“当前历史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刘景纯)以及“论汉昆明池的功能及影响”(李令福),大家针对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昆明池功能与大遗址保护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场报告由侯甬坚教授主持,报告题目为“历史灾害书写及其文献体系”(卜风贤)、“19世纪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当代影响”(胡鹏)以及“绿色金融、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西北自然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刘明),针对历史灾害文献书写遵循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历史地理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在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好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等进行了讨论。 第三场报告由肖爱玲副研究员主持,报告题目为“《楚居》‘京宗’确解”(周宏伟)、“接续传统:唐玄宗开元官寺敕令的背景、执行与意义”(聂順新)以及“乾隆年间的三幅金沙江图长卷研究”(李鹏),从地名考证、官寺建设以及古地图的保存与内容作为出发点,探索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政治、疆域、自然环境变迁等信息。第四场报告由周宏伟教授主持,报告题目为“西汉思想意识形态的演变与都城长安布局结构的变化”(王社教)、“西安老城街区调查及功能提升的初步建议”(肖爱玲)以及“人人有路通长安”: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史红帅),这场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古今长安的城市布局变化与影响因素、人群流动与文化交流、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第五场报告由崔建新副研究员主持,报告题目为“‘国家存在’与清代伊克昭盟南部‘禁留地’的放垦”(张力仁)、“中国阶层生产率的异质性分布:社会资本差异的观点”(宋文飞)以及“老龄化对创新的影响——效应、机制与机制识别”(豆建春),这场报告内容从土地利用、社会资本的差异以及中国老龄化的进程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第六场报告由张力仁教授主持,报告题目为“毛乌素沙漠考察报告”(崔建新)、“青铜时代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屈亚婷)以及“清代山西北部地区的土地租佃与区域生态”(张青瑶),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古遗址与环境的实地考察、对欧亚草原青铜时代人类生业模式的多重证据的综合分析、对清代山西北部土地租佃政策的深入解析,探讨环境变迁、人类迁徙等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七场报告由张莉副研究员与丁晓辉助理研究员主持,报告题目为“二堡、三堡分水之争——管窥晚清民国时期吐鲁番的水利社会”(张莉)、“关中地区农业用水制度的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高升荣)、“西北地区水资源变化及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穆兰)以及“‘一带一路’城市区域发展概况及典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丁晓辉),这场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历史时期以来,水利的发展与政策变迁,为当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提供历史借鉴。
      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展示了本院今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以及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促进了历史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院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