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7日上午10:15-12:30,我院组织召开了题为“经验材料与理论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探索与思考”的环境史学术座谈会。座谈会由西北研究院的张莉副研究院主持,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的刘翠溶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周运中博士、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张健博士、西北研究院的侯甬坚教授、王社教研究员、黄正林教授、李令福研究员、潘威博士、高升荣博士、李大海博士、杜娟老师及校内多所院系、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参加了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的核心话题是“如何从已占有的经验材料出发,探讨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学术问题,推进对前沿历史学理论问题的思考,进而指导更深入的探索性研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刘翠溶先生对环境史的缘起、发展及目前的学术动态、东亚环境史研究的组织与推动等情况进行了一个简短而清晰的介绍。在近十年研究积累的基础上,侯甬坚教授谈起了“动物史:历史动物与人类社会的阶段性关系”这个话题,重申“历史动物”的内涵界定、将历史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分为史前时期、新石器时期、文明时代、环境保护时代四个阶段,并且指出不同阶段动物史研究在核心问题所在。刘翠溶先生援引自己以前对中华肝吸虫疾病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动物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针对这一话题,黄正林教授提出:“历史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发展中,人的选择‘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张莉副研究员认为应该进一步区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李大海博士则提出应该更注意“人性”的层面。王社教研究员阐述了自己对环境史研究的起源、发展及目的的认识,指出在生存与环境问题同时存在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基层有不同的环境意识与做法,研究历史时期官僚体制的改良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将是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座谈会上的师生围绕官员评价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李大海博士指出其中应该关注权利分配与环境资源占有之间的关系。 潘威博士针对“‘道光萧条’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这一学术话题,细致分析各类气候变迁曲线与社会变化指标,对此提出质疑,并且援引目前自己正在研究的案例说明道光时期河患的发生,不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而是由于河政的荒废导致的,进而指出气候与社会之间关系不能简单对应,而应该探寻一条气候到社会之间的复杂因果链,同时应该注意气候作用的时空尺度问题。刘翠溶先生指出大时空尺度气候的变化与小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是不同的,潘威博士这类细致的研究方向非常好。侯甬坚教授进一步指出关注社会变化中气候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李令福研究员认为环境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等问题。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的张健指出复原自然要素变化过程是研究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然后才能讨论气候变化的社会响应问题。此外,大家还就“生态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关键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张莉、童雪莲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