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2日,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参会代表人数达到2000多人,分别来自国内外260多家单位。大会围绕 “自然地理学”分别设置9个主题,包括自然地理学理论与进展,地貌学与地貌过程,气候、全球变化与文明,生物地理、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环境地理,自然地理特定区域和关键带研究,水土过程,人与自然地理耦合与自然地理学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围绕41个专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11月20日大会开幕式和系列特邀报告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方肇周体育馆进行。特邀报告专家包括傅伯杰院士、秦大河院士、刘丛强院士、郭华东院士、陈发虎院士、Michael E Meadows 南非皇家学会院士、David Thomas 牛津大学教授等12位,内容围绕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11月21日至22日分会场报告及闭幕式在钟山宾馆、黄埔大酒店进行。我院侯甬坚教授、北京大学邓辉教授、复旦大学杨煜达教授联合在“气候、全球变化与文明”主题下组织了 “华夏山水的演变与人类活动”专题分会场,探讨华夏山水起源和发育、地表过程演化和环境变化及与古人类活动、人类文明等的关系。该专题包括24个报告和9幅海报展示,报告人分别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研究时段横跨更新世和全新世,研究领域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发展间的关系,以及利用DNA、体质人类学、考古测年、稳定同位素等多种手段探讨环境变迁对古人类演化的影响以及古人类的迁徙与文化的交流。
我院四位老师分别在此分会场作了报告。侯甬坚教授的报告题目为“21世纪历史自然地理学的成立——以中国的学术实践为依据”;张莉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过去300年天山北麓平原区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响应机制分析”;崔建新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陕北龙山时期遗址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屈亚婷助理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Oriental expedition of early Indo-European into the East Asia”(早期印欧人的东方探险),研究内容得到同仁的一致认可。
会上侯甬坚教授接受采访,并寄语“我衷心希望此次大会能对自然地理学产生影响与推动,促进我们教学和研究质量的不断提升”。
本次会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促进了我院历史地理研究的多学科交流与融合,为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我院历史地理研究在国内的影响力。